西昌以生态为“笔”,践行“两山”理念,绘好“林下+”“产业图”,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融合发展、产业发展与绿色防火相结合的新路子。 本报资料图
近年来,凉山州林草系统紧扣州委州政府“三大强州战略”实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推进绿水青山自然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化;全力做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草地审批,有效保障全州重大项目的落实落地,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是全省三大重点林区和重点牧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气候多样,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州林地面积6072万亩,草原面积1 193.96万亩,林草面积占全州辖区面积的80.19%。目前,我国拥有12个各级自然保护区,3632株古树名木,8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和7个森林公园。初步测算,森林固土能力超过6500万吨,蓄水能力18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3.56亿立方米,年碳汇量0.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储量1.77亿吨。林草湿生态空间生态产品总价值量3270亿元/年。
丰富的林草资源,不仅是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馈赠,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崇宁
林草产业
为“农业强州”创造新动能
早春时节,步入大箐国有林场,满山苍翠。抬头,是松林挺拔入云间;低头,遍地草药满山间。眼下,正是林场内种植的当归、党参、天麻等中药材的采收季节,三五成群的工人穿梭其间,忙得不亦乐乎,而林场内种植的黄精、白芪、沙参等也都长势喜人。
随着一根根粗壮的当归从林地中挖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药香味,这是西昌林下经济发展的丰收画卷。
全州林草系统先后在盐源、会东、冕宁、宁南、越西等县(市)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及林业政策性贷款项目,累计获得林业政策性金融贷款银行授信44.57亿元,累计到位贷款18.65亿元,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3.4万亩。累计建成核桃、油橄榄、板栗、华山松等林业产业基地1482万亩,年产“林粮”290万吨(含水果),人均591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林下种植中药材2.7万亩、年产量0.33万吨、年产值1.68亿元;年均投入1.3亿元创造1.5万个公益性岗位;2024年成功创建6个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2个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打造3个产业发展项目。林草综合产值达201亿元,林农人均林业收入超过3000元,“森林四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地处安宁河平原腹地的西昌,光热资源与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面积达222.06万亩,拥有全国最大的云南松飞播林区“东西河飞播林区”核心区,面积达33.64万亩,占飞播林区总面积65.56万亩的51.31%,全市林下经济基地建设面积达1.2万亩。苍翠林海,为西昌构建了一道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以园区发展建设为基础,西昌逐步构建起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油橄榄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增加林地“含绿量”的同时,也要持续扩大生态“含金量”。近年来,西昌依托园区建设,进一步补齐了油橄榄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致力于油橄榄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农文旅等一二三全产业链的发展,持续加强木本粮油产业的科技创新,推进“油橄榄+土豆、红薯、莲花白”的林粮模式实施,持续努力把6000亩的西昌市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做大做强。
2021年以来,油橄榄园区持续实施4000亩林粮模式建设,园区实现土豆、红薯与油橄榄果错季采收,提高了土地空间利用率,有效提升亩均经济收益达20%。
同时,园区主导品种油橄榄采用良种、良法建园管理,进入丰产期产果量可达2000斤/亩,果实销售收入可达8000元/亩;可产橄榄油300斤/亩,橄榄油销售产值30000元/亩。
翻开2024年西昌林业经济“台账”:全市发展经济基地建设面积1.2万亩;新经营主体13家,实现中药材销售收入近800万元;以花卉种质资源收集、苗木组培、良种培育推广、苗木繁育销售为增长点,发挥西昌盆花品质优势,实现产业产值12亿元……
森林康养
为“文旅强州”注入新活力
2025年春节假期,凉山州充分发挥冬季阳光、温泉、冰雪等资源优势,举办“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特色文旅系列活动,推动文旅市场持续火爆。特别是在暖阳下,满目翠绿的山水、生机勃勃的乡村,尤其令游客向往。
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全州17县(市)共接待游客636.1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1%,旅游收入54.49亿元,同比增长21.82%。其中,全州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11.61万人次,同比增长22.84%。
全州林草系统先行先试在四家国有林保护局及会理、会东、越西、冕宁、布拖、盐源、美姑等县(市)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新业态,累计打造20余家森林康养人家、370余家林家乐;首个古树名木展览馆在西昌建成,82种景观植物、花卉亮相成都世园会,赢得国际国内认可,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2.6万人次,年接待旅游人数180万人。
初春的邛海畔,成群结队的海鸥时而在空中振翅飞翔,时而在水面盘旋嬉戏,与碧波蓝天相得益彰,这份自由自在的浪漫与美好,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于煦日和风下,观鸥舞翩跹,享惬意时光。
凉山州环境空气质量常年综合排名稳居全省前三位;水环境质量24个国省考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优良比例均保持100%;土壤环境质量长期保持稳定可控;森林覆盖率达52.1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86.21%;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4月,邛海入选联合国聚焦湿地保护项目示范点,被纳入全国幸福河湖建设。
这几年,邛海水域鸟类越来越多,从20世纪90年代监测到的20多种,迅猛增长至今年年初的302种。
除了越来越多的鸟类,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还观测到维管植物498种、鱼类57种、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2种、底栖动物29种、昆虫91种。
林草用地
为“工业强州”提供强支撑
自2022年以来,全州林草系统累计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1.5万份,采伐蓄积118.42万立方米;办理永久占用林地案529件,面积35011.47亩,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2.9067亿元;报省级获批涉草项目157件,用地面积56622.3亩,缴纳费用1.68亿元;批复直服项目(主要是为清洁能源项目服务的防灭火通道)用林地草地336件,面积58871.85亩;临时占用林地599件,面积33332.28亩,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1.1367亿元;协调省级调剂林地定额4900余亩,有效保障了横山水库、盐源润平光伏发电项目、立洲水电站水光互补项目、会东大桥磷矿、木里菜园子金矿、西香高速等865个重点项目的林草用地指标。
重点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凉山的林下经济也百花齐放。
普格县在云南松林下采取喷灌系统种植中药材,大大降低了可燃物载量。
雷波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了0.93余万亩。其中,林下种植笋0.88余万亩,林下种植灵芝、天麻等特色中药材505亩。
德昌县是全州板栗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23年仅板栗、核桃两项产值就达5.75亿元。
宁南县幸福镇茶岭村,通过种植茶叶,成功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繁荣。
盐源县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核桃面积达116万亩,产值5.4亿元,带动6.4万户农户增收;花椒面积达82万亩,产值10.2亿元,带动7.1万户农户增收。
会东县江西街乡碗厂村的黑嘎国有林区国储林建设综合示范点,通过采用“国储林+”的创新模式,不仅全面发展了林菌、林药、林经、林粮等现代林业产业,还切实打造了“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一体化的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
……
凉山,正在把良好生态作为最强优势和最大潜力,积极发展“林下+”产业,撑起绿色屏障“富民伞”。近年来,会东县以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做足“绿色”文章,厚植生态底蕴,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在未来的日子里,全州林草系统将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森林“四库”建设为契机,坚持双线作战,两业并举,一核支撑,以“忠诚担当、学习创新、业精事勤、团结协同、廉政服务”良好作风,不断加强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林草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森林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建设美丽凉山、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力量。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