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河蟹养殖开始放苗,此阶段河蟹活动少,吃食量小,部分养殖户可能会忽视相关的管理。但春季也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时节之一,在春季管理得好可以提高河蟹第一次蜕壳的成活率,有利于提高最终规格和产量。

一、水草栽种与藻类培养
俗话说得好,养鱼先养水,蟹大小看水草,可以看出要想养殖成功,必须要有好的水质,而河蟹养殖方面,水草与藻类对于水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生植物可以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净化水质,改善底质,是池塘中溶氧的主要来源,同时水草可以为河蟹提供躲避栖息场所。
伊乐草耐低温,不耐高温,在放苗前即12月~2月底进行栽种,一般移栽方法使用茎杆插栽和堆草土压法,茎杆插栽是将数量为15~20株一束的伊乐草切成二三十公分长插入土壤中。堆草土压法是将一小堆伊乐草于栽草位置,用泥土压在上面,根据池塘环沟大小间隔2~3m左右。伊乐草栽种后可以使用草肥促进伊乐草生根发棵。另外建议间隔10~15天补充一次水体营养。使用氨基酸肥配合EM菌与腐植酸钠产品补充水体氨基酸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伊乐草生长同时培养有益藻类绿藻与硅藻。
二、放苗前解毒
池塘清塘以后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泡塘,土壤中也会有毒素的残留,特别是用过菊酯类、有机磷类等“药塘”的在放苗以后也会存在隐患。每年都会出现苗放不下去,上岸,甚至死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可以选择使用保水素或者有机酸来进行处理,可快速解除聚酯残留和藻毒素,让蟹苗更安全。一般建议解毒两次,在放苗前解毒一次,在放苗后再解毒一次。
三、培藻与青苔防控
1、青苔处理
早期池塘水位浅,透明度大,水体就显得清瘦,阳光直射池底,青苔很容易生长。青苔大部分状态附着水草上生长,严重将水草包裹,青苔生长迅速在脱壳前期及时处理为脱壳做准备,以防脱壳期间爆发。
防治建议
提前培养藻类抑制青苔生长,有肥度降低透明度,减少青苔可利用阳光,使用肥水组合产品化水泼浇。
2、培养有益藻
春季养殖动物等水生动物在低水温期生长速度缓慢,对水体的溶氧要求没有高温期那么高,水温低,阳光不足,藻类生长不好。所以大家不太重视水体的肥度。但实际上,在相对低温时段向水体补充营养成分还是很有必要的。
(1)可定向培养有益藻类,提供生物饵料,促进藻类和水草的生长。
(2)稳定水质,早期水浅,水体稳定性差,多样化的藻类能够稳定水体,减少放苗时的应激。
(3)肥水可以增加水体中的藻类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4)可以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青苔等丝状藻类的繁殖。
因此,必须重视春季低温期的肥水工作,这样可以提供水体充足的溶解氧,促进池塘的正常循环,提供适合的饵料,减少刺激,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减少死亡。
四、放苗后管理
1、蟹苗上岸
蟹苗下水容易上岸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处理?当前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种。
由于这段时间蟹苗刚入塘不久,对于环境的不适应性等情况的冲击,应激上岸,减少应激反应的措施:
(1)、水位可适当提高。
(2)、早肥水,稳定水体并具有保温效果。
(3)、Vc多糖,全池泼洒增强河蟹体质抗应激。
温度升高,毒素的释放,导致河蟹中毒出现撑爪、上岸的现象,导致反应迟钝。
解决措施:
(1)、加水或者换水。
(2)、保水素,有机酸全池泼洒,解毒增强河蟹体质。
(3)、预防肠炎、诱食
蟹苗在池塘中有一段时间了,对环境比较适应,养殖户都早已开始投喂,适当投喂,为蟹苗补充营养。在投喂时添加“君美优泰”预防肠炎,诱食作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预防河蟹出现黑鳃、甲壳溃疡、磨爪
蟹苗宝宝在放入池塘过程中易受伤成为病原菌的攻击对象,出现黑鳃、肠炎等症状,在放苗后放螺蛳时需要进行一次消毒,消毒可减少河蟹体表以及水体里面的有害病原微生物数量,预防河蟹出现黑鳃、甲壳溃疡、磨爪等情况。
防治建议:
在脱壳前使用复合碘泼洒起到消毒作用预防细菌感染。在脱壳期间建议使用生物消毒安全高效。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