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喜德县两河口镇,青山叠翠,阳光透过连绵的女贞树林洒在蜿蜒的产业环线上。3月5日,记者走进总投资1.05亿元、占地1.4万余亩的蜡虫产业园区,探访一只只小虫如何撬动“蜡虫种虫”大产业。
“园区去年3月开工,年底竣工,如今已全面投产。”两河口镇党委书记马春贵指着连片的现代化养殖区介绍。
园区内,70万株女贞树随风轻摇,树下标准化养殖区、良种繁育基地星罗棋布。作为当地300余年蜡虫养殖史的“升级版”,这里不仅整合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对口援建资源,更串联起10.7公里的产业经济环线,将蜡虫养殖核心区、科普教育基地、三合蜡虫古村和仓储物流中心连成一体。
行走在硬化一新的产业路上,马春贵掰着手指算起“虫账”:“去年虫种产量9万多斤,产值近千万元;今年补种了15万株女贞树,在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的基础上,预计产量能冲到15万斤;随着虫种市场价格攀升至每斤120元至150元,今年产值预计突破1800万元,比去年净增700多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全镇2000余户农户鼓起的腰包——通过“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务工参与、订单分成等方式共享红利,去年人均增收超5000元。
经济效益的跃升,离不开科技与机制的“双轮驱动”。蜡虫协会的办公室里,技术员正与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视频连线。
“我们引良种、请专家,把虫种成活率从60%提到了85%。”马春贵介绍,协会统一采购优质种虫、制定养殖标准,合作社则组织农户“统一种养、统一管理”,再通过仓储物流中心的交易市场集中外销,彻底打破过去“散养贱卖”的困局。“今年,湖南、浙江等地的订单已排到10月,峨眉、巴中客商的货车直接开进了园区。”
产业路旁,连片的女贞树林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这可是咱们的‘绿色功臣’!”马春贵轻抚树干感慨,作为川西南高火险区,两河口镇过去饱受山火困扰,而女贞树因叶片含水量高、落叶分解快,成了天然的防火隔离带。如今,70万株女贞树不仅筑起25公里防火屏障,更通过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将荒山变成“绿肺”。
林下也没闲着,20亩中草药试验田冒出嫩芽,立体种养让亩均效益提升3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产业兴了,村庄也跟着变了样。记者跟随马春贵走进三合蜡虫古村看到,白墙灰瓦的彝家新居整齐排列,污水管网接入家家户户;村口新建的活动坝子上,老人们晒着太阳唠家常;硬化的入户道路旁,林下养殖的“蜡虫鸡”正在觅食……
“这才是刚起步!”马春贵望向远处即将投入使用的科普研学基地,语气笃定。随着10公里乡村旅游道路贯通,这个集“产、研、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正朝着州级、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的目标稳步迈进。
山风掠过女贞树林,沙沙声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蜕变——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养殖,到三产融合的现代园区;从生态脆弱的高火险区,到绿富同兴的示范样本,喜德县两河口镇用一只白蜡虫,走出了一条产业“螺旋上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