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要闻

一个古村落的美丽蝶变——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来源 : 四川农村信息网

发布时间 : 2023-08-25 17:22:08

  古院深巷错落有致,红墙青瓦鳞次栉比,听谈经古乐穿过历史长河,看红墙黛瓦惊艳曼妙时光……这是迤沙拉,“中国彝家第一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最美古村落,十大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迤沙拉为何如此“有颜有值”?因长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依托文旅资源,探索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使得古老村落旧貌换新颜,村民奔上共富路。

  改变

  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迤沙拉村位于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人口604户2225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属彝族中的俚濮支系,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彝家第一村”。它原是古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明洪武年间正式建村,1800多年来,多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俚濮民俗文化,建筑物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完美融合了汉族与彝族建筑风格。

  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又没有产业支撑,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发展更是止步不前。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2011年在省、市民族宗教委的帮助下,迤沙拉村争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项目资金500万元,撬动其他部门资金4185万元。强有力的资金注入,让迤沙拉村进一步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硬化了道路、改造了雨污管道、美化了村容村貌,古老村落从此旧貌换新颜。

  2013年迤沙拉村摘掉省级贫困村标签,201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7年被评选为全国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蜕变

  传统村端上“金饭碗”

  随着人居环境的逐步提升,传统村落“沉睡”的文旅资源和村民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活,迤沙拉村实现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丰富的文旅资源更是让“游客”变“留客”,让村民增收不再难。

  2021年至2022年,迤沙拉村又再次获得“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资金250万元、特色村寨项目资金300万元,以及其他部门资金2700万元。

  帮助和支持源源不断,自身的发展动力和活力越来越强。村党总支带领村民积极探索,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起、毛、纳、张”四大家族特色文化,培养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非遗传承队伍,助力非遗传承人专业化发展,打造迤沙拉村民族文化“金字招牌”,全面提高迤沙拉村文化旅游吸引力。

  据了解,2022年,迤沙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00元,比2010年增长了328.72%;2022年迤沙拉村集体经济收入159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蜕变。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春节假期,迤沙拉村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同比增长89.31%和91.09%。迤沙拉村“姊妹节”期间,接待游客18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900余万元。

  蝶变

  美丽村走上共富路

  古朴民房焕发无限生机,村道干净整洁,两旁林草葱郁,广场上不时有三三两两游客打卡拍照……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坳”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22年迤沙拉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迤沙拉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下的迤沙拉村,正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今年是攀枝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开局之年。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迤沙拉村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表示,将带领全村村民坚持围绕“农、文、旅”深入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促发展,聚焦“党建引领、政府支持、专合社运作、农民广受益”的模式,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优做强第一产业,做深做细第二产业,做活做大第三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用传统村落的美丽蝶变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转载请注明 “来源” : 四川农村信息网
相关信息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版权所有: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蜀ICP备11018099号-1 

业务咨询电话:028-87360982

E-mail: 2235499875@qq.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四川省气象局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