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足“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市河东新区探索出“政府主导、自主经营、家长参与、智慧监管”的校园食堂运营新路径。如今,越来越多学生家长走进学校后厨,以“食堂守护人”的身份,用“妈妈般的标准”守护学生餐盘,让校园餐桌充满暖意。

上午7点,在市河东新区遂宁市洋渡实验学校的食堂内,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35岁的夏艳刚完成食材验收,便熟练换上工作服,依次做完体温检测与消毒,迅速投入到新一天的餐食制作中。3年前,她还是一名需要独自照顾2个孩子上学的全职妈妈,如今,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食堂当帮厨,她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食材采购时的严格筛选,到烹饪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每个环节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谈及工作,夏艳格外认可食堂的管理。“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上,食堂实行‘明厨亮灶’,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持健康证上岗,这些严谨细致的要求,让我特别放心把孩子放在学校吃饭。”
在遂宁市洋渡实验学校,像夏艳这样的“食堂帮厨家长”已有35名。让学校食堂变身“家门口的就业驿站”,让校园餐飘出“家的味道”,这一切始于学校一次暖心的实践探索。今年1月,我省印发《中小学校“校园餐”常态长效治理十条措施》,明确鼓励中小学校优先聘用有意愿、有能力且符合条件的学生家长参与食堂工作,为校园餐饮改革提供了清晰方向。
“这种模式对学校管理的精细度要求更高。”遂宁市洋渡实验学校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李益佳表示,为保障模式落地,学校秉持“食堂即课堂,员工即家长”的理念,建立了专属管理制度:一方面严格执行“回避原则”,家长不参与自家孩子所在班级的餐食服务;另一方面实施“先培训、后上岗、再评估”的闭环培训体系,确保每一个操作环节都规范透明。
截至目前,该运营模式已覆盖市河东新区7所学校,惠及学生1.35万余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56.33%以上,且各学校家长帮厨比例均达到22.16%。这场“妈妈食堂”实践,不仅成功破解了学校餐饮管理的难题,更搭建起基于亲情纽带的内生监督机制,成为家校共育的鲜活范例。
“我特别喜欢我们学校的食堂,不光饭菜种类多、味道好,更因为妈妈就在这里工作。”遂宁市洋渡实验学校学生王雪冰的话语里满是幸福。“每天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饭,特别安心,还能天天见到她,感觉特别棒。”
夏艳也在工作中收获了别样的安心。“平时和其他家长、老师的交流变多了,在食堂还能看到孩子们真实的就餐状态,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她说,这种深度融入校园生活的感觉,让自己对孩子在校的情况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