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政策包兜牢民生底线
三年增收行动、十五条硬措施、政策性防贫保,形成“风险兜底+收益激励”闭环。2024年,全州投入产业奖补资金5.63亿元,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贴2.06亿元,实现“县外就业+县内产业”双轮驱动。
一张产业链图激活发展动能
以“6+8”集群支撑特色农业产业链,实行“一条链、一专班、一张图、一方案”工作路径,组建“链长+部门+园区+企业+基金”实体化作战单元,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挂图作战,全周期推进工作。
一个大数据平台精准监测防风险
整合防返贫、农村产权、务工就业等18类数据,风险监测“红黄蓝”三色预警,截至9月底累计消除22.14万人返贫风险,风险消除率86.4%。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江滢
政策兜底筑防线、产业集群强引擎、科技赋能提质效。“十四五”以来,凉山以促农增收为主线、以守牢底线为根基、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构建“政策闭环+产业链图谱+大数据监测”三维支撑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式突破。2024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32.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90.91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8880元,增长6.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来,从德昌稻浪到宁南桑海,从智慧养殖车间到帮扶车间,凉山用实干绣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稻浪翻金:科技种出“粮安底气”
10月的德昌县麻栗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裹挟着丰收的芬芳。在阿月村超高产攻关示范田,经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昌学院、州农业农村局、省种子管理站等权威专家现场测产确认,单季水稻平均亩产达1105.6公斤,创下2025年截至目前四川省单季水稻最高亩产纪录。
这片田块的“高产传奇”始于2018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在此攻坚袁隆平院士“每公顷18吨”的目标,先后在2022年以亩产1132.22公斤刷新全省纪录、2023年以亩产1251.5公斤刷新世界纪录。
高产背后,是凉山对粮食安全的硬核坚守。五年来,凉山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建设,有力实施稳面挖潜、单产提升行动,截至目前,全州耕地面积达867.2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9%,居全省第一位;建成高标准农田434.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07%。(下转03版)
②
③
(上接01版)除了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凉山也在不断创新实践“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在麻栗镇邱家湾粮经融合园区,“水稻-草莓-绿肥”生态循环模式让土地实现“四季生金”,3月至9月种水稻、9月至次年3月轮作冬草莓,搭配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错峰种植等技术,形成“以稻稳粮、以莓增收、以肥养地”的良性循环。“以前在家自给自足,现在跟着园区产业走,春种稻、秋种莓,季季都有活干,每天都能挣200元左右。”村民李阿呷一边扎紧稻谷麻袋,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西昌作为我国南方首家热带血缘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和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每年完成1000份(次)种质资源繁殖与鉴定,生产的玉米种子供应给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广东等8省(区、市),为西南种业安全注入“凉山力量”。
截至2024年,凉山粮食播种面积797.8万亩、总产256.3万吨,人均粮食拥有量52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把饭碗端得更稳了。”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棚舍提质:智慧养出“富民增量”
走进宁南县卫星肉鸡养殖现代产业园,标准化鸡舍内土鸡悠闲觅食,“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已带动108户脱贫户、300户边缘易致贫户、1250户科技示范户稳定增收;德昌县巨星智慧生猪养殖园区里,自动喂料、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系统全程智能运转,构建起“饲料进、猪肉出”的全链条安全饲养体系,年出栏生猪达80万头。
科技赋能下,凉山养殖业正从“散养粗放”向“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转型。作为地方特色品种的布拖黑绵羊,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保种选育、快速扩群、高效育肥、疫病防控全链条发展,更延伸开发冷鲜产品、药食同源高端礼盒、便捷鲜食汤包等多元产品,打通进出口贸易渠道。
为降低养殖风险,凉山创新推出政策性防贫保,按每人7元保费标准,将116.8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全部纳入保障,州县(市)按3:7比例分担保费,为群众发展养殖业织牢“防护网”,激发起农户养殖积极性。
州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凉山草食畜出栏量位居全省第一,水产产量达2.6万吨,“肉盘子”“鱼篮子”供给充足。“我们不仅要保障本地供给,更要打造凉山畜禽品牌,让优质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桑海织富:蚕丝串起“全链收益”
蚕桑,是宁南县的“金字招牌”,更是凉山8个十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宁南县通过扩基地、强科技、延链条,推动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县桑园面积达30万亩,先后获评“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中央优质生丝储备基地”,2025年成功入围国家产业园创建名单。
金秋时节,30万亩桑海绿浪翻滚,桑叶进入最佳采摘期。在石梨镇粮桑复合种植现代农业园区,养蚕能手周流富正带领工人采摘桑叶、打理蚕床,一派繁忙景象。“以前家里一年养十来张蚕,年收入约9万元;现在有了标准化养蚕大棚和科学技术支持,养蚕数量和品质都得到提升,去年收入30万元,今年预计超35万元,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周流富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宁南县南丝路集团银鸿丝业有限责任公司100余亩生产区,12个车间有序分布,35组缫丝机高速运转。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集团通过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形成“蚕茧+生丝”双主业驱动,带动蚕种、丝绸、家纺、生物、贸易、文旅六大板块协同发展的三产融合格局,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1亿元。
目前,宁南县拥有蚕桑基地13个,带动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茧丝产业,年养蚕33万张、产茧30.2万担,农户售茧收入8.46亿元。其年,年产6A级生丝1200吨,占全球顶级生丝市场份额的50%,质量指标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8.4万亩桑园先后通过中国、欧盟、美国有机三认证,成为国内最大的有机三认证桑蚕基地。
统筹施策:绘乡村振兴“全景图”
水稻高产、智慧养殖、蚕桑富民,只是凉山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缩影。其背后,是一套“政策兜底+产业赋能+就业增收+协作帮扶+乡村善治”的系统工程在精准发力。
政策闭环筑牢防返贫底线。凉山先后出台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十五条硬措施等政策,分层分类制定帮扶举措。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超10亿元,创新推出的政策性防贫保,为全州116.8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筑牢风险屏障。
就业赋能拓宽增收渠道。2024年,凉山脱贫人口务工就业40.3万人,实现务工收入101.6亿元;建成就业帮扶车间209个,吸纳脱贫劳动力2771人;以工代赈吸纳就业2676人,开展就业培训465次带动0.85万人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截至今年9月底安置人数达7.82万人。
协作发力汇聚帮扶合力。东西部协作投入资金32.5亿元实施915个项目,引进企业148家,带动8.5万人次赴东部就业,消费帮扶34.3亿元,“两地仓”项目入选全球减贫案例;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五年投入13.38亿元,培训27.22万人次;4453名驻村帮扶干部扎根一线,打造“带不走的帮扶队”。
乡村善治涵养文明新风。凉山率先在全国以立法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出台《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2377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新风超市1398个,评议红榜家庭5.3万余户,规范报备红白事8.1万余起,并于今年9月代表四川省在全国部分省区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为民族地区乡村善治提供“凉山方案”。
从政策精准滴灌到农业产业集群崛起,从科技赋能提质到乡村善治赋能,凉山以5大类29项指标落地落实,持续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的凉山,沃野田畴间欢歌不断,乡村振兴画卷越绘越浓。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