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专题

川明参:乡村致富路上“小金条”

来源 : 四川农村信息网

发布时间 : 2024-08-01 16:07:49

导语:川明参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磷脂、多糖矿物质和十余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肺镇咳,和胃生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健脑益智,保肝降脂,增加胰岛素、骨细胞和神经细胞,养颜美容、延缓衰老等作用,在产地常被作为补品菜肴等食用。川明参具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经济产值高,市场需求不断攀升。目前,由于川明参品种特性、生长条件等原因,其多产于我国四川、湖北等地,道地药性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上的“小金条”。

1

        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又被称为沙参、明参、土明参、明沙参,多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根颈细长,埋于土中;根圆柱形,长7-30厘米,径0.6-1.5厘米,通常不分枝,顶部稍细,有横向环纹突起,稍粗糙,其余表面细致平坦,黄白色至黄棕色,断面白色,富淀粉质,味甜。川明参以根入药,有利肺、和胃、化痰、解毒作用,分布于中国四川、湖北等地,主产于四川青北江、金堂、苍溪、巴中、北川、平武等地,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常用于病后补虚和强壮身体,川明参为典型的药食两用品,且传统主要用于食用,民间常用于炖汤、泡酒以及打粉,并且已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

 

 

川明参生境特性

 

        川明参喜凉爽、湿润气候,较能耐寒,但不耐高温,适合生长于年降水量1000mm 以上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带。川明参 8月播种,翌年 4–5 月结果,全生长期内最高气温平均 20℃左右,最低气温平均 5℃左右,且需要充足的降水。研究表明影响四川川明参适生性的主导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年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紫外线最高月的均值和海拔高度等5个环境变量。川明参存在概率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年降水量介于922.37~1181.13mm时,川明参的概率达到50%以上,且当年降水量达到1028.97mm时,川明参的存在概率达到最高。川明参在最冷季降水量介于8.28~28.97mm时较敏感,存在概率呈单调递增(从0%达到最高94%),随后存在概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当降水量超过60mm,存在概率小于50%。最冷月最低温在-3.28~2.54℃时,存在概率在50%以上,当达到0.07℃,存在概率最高;最冷月最低温小于-5.3℃或大于4.32℃,存在概率小于20%。紫外线最高月的均值介4364.21~4768.42KJ/m2,川明参存在概率50%以上,且当均值4566.32KJ/m2时存在概率达到最大;紫外线最高月的均值4200KJ/m2以下或4932.63KJ/m2以上,川明参的存在概率在20%以下。海拔在663.22~851.65m时,存在概率50%,且783.19m时存在概率达到89%;海拔低于598m或高于893m时,存在概率小于20%。

        川明参在四川的适生区在26~33N,102~108E,主要集中于东部的盆地、丘陵地区,总面积达21.49×104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44.22%。其中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广元、绵阳、南充、德阳、遂宁、成都和资阳等地市,面积达到7.55×104km2,占总适生面积的35.13%;中适生区围绕于高适生区周边,主要在四川东部和中部,包括达州、广安、内江、眉山和成都等地市,面积达到4.44×104km2,占总适生面积的20.66%;低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以成都南部、眉山北部、内江南部连线以南的地市州,包括雅安、乐山、自贡、宜宾、泸州、凉山州等,同时中适生区边缘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面积达到9.51×104km2,占总适生面积的44.25%。

川明参四川适宜种植区预测图

 

 

川明参种植要点

 

        1 排栽时间

        川明参苗到5月下旬、6月上旬即开始进入休眠期(回苗),直到白露后又开始生长。在整个休眠期中都可以排栽,最佳时期是次年处暑至白露为宜(8月下旬至9月上旬)。

        2 整地

         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前作未种植川明参的沙质土为宜。间隔地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2年。

        施肥

        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1500千克-2000千克、纯氮7.5千克、纯磷6千克,先将肥料均匀地撒于地内,然后深挖整细,疏通排水沟。

        耕翻

        深翻20厘米-30厘米,作成宽130厘米-140厘米的厢,厢面垒成瓦背形。

        排水

        平地应开好排水沟,注沟深30厘米-40厘米,沟厢深15厘米-20厘米;山地应开好背沟和边沟,以利排水。

        3 移栽

        起苗

        选择阴天将带芽头的种根挖起,剔除黑色无芽苞的种根,按规格分级打捆成小把(按长短基本一致排列),头朝上整齐堆放,用细沙覆盖。运输中或保管时避免风吹、日晒、重压、发热、洒水和机械损伤。

        排栽

        起苗当天排栽,按行距10厘米-15厘米开横沟,沟深与种根长度相适应。在沟内施腐熟农家肥,按株距6厘米-10厘米放置种根,芽头向上,根系舒展平直,用3厘米-4厘米厚的松土盖严。

         覆盖

        在厢面上铺盖5厘米-8厘米厚的秸秆,防晒保湿。出苗时揭去70%覆盖物。

4

        4 田间管理

         中耕出苗

        出苗后及时人工除草2次-3次。11月-12月苗高7厘米-10厘米时第一次除草,次年2月上旬第二次除草。以后视杂草生长情况及时除去,并保持土壤疏松。

        追肥

        苗出齐后,结合除草施肥。亩用500千克清粪水加6千克尿素浇灌,每月浇灌一次,至春节后再饱施一次。在幼苗3-4真叶时追施第二次肥,每亩施900千克清粪水8千克-20千克,以促进根部膨大。

 

 

川明参病虫害及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科学防治。川明参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根锈病、菌核病、蚜虫、食心虫、凤蝶等。

 川明参食心虫

6

川明参根腐病

 川明参菌核病

        1 农业防治

        提倡水旱轮作。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清除杂草,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将枯枝落叶病株集中烧毁。

        2 物理防治

        按照50亩-6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诱杀食心虫、凤蝶等害虫;田间按每亩安插15张-20张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

        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捕食性、寄生性天敌,选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4 化学防治

        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DB51/337规定。

        根腐病、根锈病:发病初期可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草木灰浸出液灌根1-2次。

        菌核病:发病后及时铲除病土、清除菌核和菌丝,病区撒生石灰消毒;出苗后喷施65%代森锌500倍液或大生M-45粉剂800倍液交替防治2-3次。

        蚜虫: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50%抗蚜威2500倍液喷雾。

        食心虫、凤蝶:用3%啶虫脒2000倍液或Bt乳液200倍液或青虫菌300倍液喷雾。

 

 

 川明参质量

 

        以根条粗大、质坚、外皮黄白色、断面半透明、菊花心明显为佳。安全性应符合WM2-2001标准要求。

        1 感官特征

        干燥根呈长圆柱形,微弯曲,长15厘米-25厘米,直径0.8厘米-1.5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黄棕色,较光滑,具细皱纹或纵沟,有的可见稀疏淡棕色横向皮孔。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半透明,具蜡质样光泽。皮部约占半径的1/2,具2-3个白色断续同心环纹;本部显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淡,嚼之发粘。

        2 分级

        产品按表1进行分级。 

表1川明参分级标准

13

        3药效

        多糖和香豆素是川明参的主要特征性成分,药理活性显著,且与川明参的功效具有相关性,是评价川明参质量的适宜指标。川明参香豆素中欧前胡素性质相对稳定、其对照品价廉易得,可代表香豆素药进行效测定。研究表明不同产地川明参药材中欧前胡素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苍溪川明参多糖含量最低,青白江川明参多糖含量最高,金堂次之;阆中药材中欧前胡素的含量最低,青白江药材欧前胡素含量最高,苍溪次之(表2)。

2 四川不同产地川明参药材中多糖和欧前胡素含量比较

15

 

川明参在我省的栽培和产量

 

       

        川明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产值在不同地区和年份有所差异,‌但整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巴中市恩阳区的川明参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今年产业园收获的川明参按当前市场价格估算,‌产值可达50万元,‌成为村民的重要增收渠道。恩阳区渔溪及周边片区,‌川明参的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产值达到2个亿,‌为农户人均逐年增收约2000余元。

‌        广元产区的川明参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其鲜条、‌精条、‌粉剂等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往国内30余个省(市、‌区)以及新加坡等地,‌全县川明参总产值达到七亿余元,‌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阆中市的川明参种植历史悠久,‌拥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川明参产业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增收致富产业。‌亩产鲜品1000公斤左右,‌市场收购价为14-20元/公斤,‌干品40-50元/公斤,‌亩产值1万元以上。‌全市4万亩川明参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4.9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        川明参产业在中医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又较大贡献。‌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川明参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进步,‌市场不断扩大,‌为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川明参栽培前景

 

10

        1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增加,‌中药材和营养保健品的市场需求也在增长。‌川明参因其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 种植条件:‌川明参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种,‌且对土壤有机质和pH值有一定要求。‌这些条件在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可以得到满足,‌为川明参的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

        3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这些政策会为川明参的栽培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由四川省气象局研究型业务重点专项(SCQXKJYJXZD202209)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四川省道地药材气象服务中应用研究

》课题组提供技术支持)

转载请注明 “来源” : 四川农村信息网
相关信息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版权所有: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蜀ICP备11018099号-1 

业务咨询电话:028-87360982

E-mail: 2235499875@qq.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四川省气象局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