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

2025年秋冬果树(桃、香蕉、北方葡萄)提单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来源 :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 2025-09-18 10:35:24

本年度部分果树产区受异常天气影响显著,春季温度波动幅度大,且霜冻风险攀升;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夏秋季节连续阴雨与寡照天气频发。为减轻不利因素干扰,需结合各产区具体天气影响情况,针对性调整施肥与田间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u=1627488462,651879271&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

其一,春季花期受霜冻影响、产量已受损的果区,适当减少化肥用量,降低氮素比重,避免树体徒长。

其二,夏季持续高温的果区,结合施肥需求增加灌溉次数、减少每次灌水量,适当降低果园温度;将清耕制改为生草制,通过植被覆盖调节果园小气候。可在树盘区域或全园地表覆盖秸秆、地膜或园艺地布,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维持土壤稳定湿度。

其三,夏秋季节连续阴雨寡照地区,可分多次叶面喷施糖醇类或氨基酸类叶面肥,并可配合喷施钙、镁、硼、铁等中微量元素叶面肥,预防土壤养分流失和缺素症状。果实膨大期适当增加磷钾肥喷施次数,提升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均匀着色。

一、桃

1.施肥原则

针对桃园普遍存在有机肥施用量偏少、氮磷肥施用偏多、清耕制果园高温抗旱能力弱以及土壤保肥能力低、土壤退化等问题,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施足秋季基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提倡有机无机配合施用。依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产量水平,合理调控氮磷钾肥施用数量,注意钙、铁、镁、硼、锌和铜等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

(2)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NE养分专家系统、增值肥料、微生物菌剂等科学施肥增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等“三新”集成技术模式。

(3)提倡实行生草制,种植绿肥和行间生草。

2.施肥建议

(1)桃果采摘后一个月左右进行秋施有机肥和化肥基肥。有机肥和化肥于均可一次性开沟施用。有机肥亩施用量为有机肥500—1000公斤或农家肥2—4方。氮素施用量占全年的30—50%, 磷素占全年的50—80%, 钾素占全年的40—60%。提高钾肥施用量,氮:磷:钾三者用量比例接近 1:0.5:1—1.5为宜。

(2)产量水平3000公斤/亩以上,秋季氮肥(N)8—10公斤/亩,磷肥(P2O5)4—6公斤/亩,钾肥(K2O)8—12公斤/亩;产量水平2000—3000公斤/亩,秋季氮肥(N)6—9公斤/亩,磷肥(P2O5)4—6公斤/亩,钾肥(K2O)8—10公斤/亩;产量水平2000公斤/亩以下,秋季氮肥(N)5—8公斤/亩,磷肥(P2O5)3—5公斤/亩,钾肥(K2O)6—10公斤/亩。

(3)采用生草栽培,以草养园,以草控草。种植的间作物应为与桃树无共性病虫害的浅根、短杆植物,以豆科植物和禾本科为宜,适时刈割翻埋于土壤或覆盖于树盘。

(4)旺树应适当控氮,弱树则可适量增氮,促进恢复树势。早熟品种施肥量一般比晚熟品种少15%—30%。受前期逆境影响、减产幅度较大的果园,适当降低氮肥用量,增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料喷施次数,控制营养生长、稳定树势。

二、香蕉

1.施肥原则

针对香蕉园土壤酸化较重,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施肥总量不足与过量施肥并存,施肥时期不合理,有机肥施用少等问题,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合理增施有机肥,科学配比氮磷钾化肥。根据生长时期合理分配肥料,适当提早施钾时间,提高花芽分化期用肥比例,增加钙镁肥,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有条件的香蕉园,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动态调整施肥方案。

(2)整地时可增施石灰等碱性物料中和土壤酸性物质,缓解土壤酸化危害,为作物补充钙等中微量营养元素。

(3)应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浓度不宜过高,施肥后要注意回水,前期用量少,需勤施、薄施,随植株生长逐步增大用肥量。施氮肥需少量多次,磷、钾不易流失,可减少施肥次数。

(4)关注天气情况,合理排灌。台风过后应加强水肥管理,根据不同生长期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案。

2.施肥建议

(1)有机肥施用量1000—3000公斤或腐熟畜禽粪用量3—5方/亩。

(2)根据定值时间合理确定秋季施肥用量。香蕉苗定植成活后至花芽分化前,施入约占总肥料量20%的氮肥、50%的磷肥和20%的钾肥;在花芽分化期前至抽蕾前施入约占总施肥量45%的氮肥、30%的磷肥和50%的钾肥;在抽蕾后施入35%的氮肥、20%的磷肥和30%钾肥。

(3)亩产5000公斤以上的蕉园全年氮肥(N)16—1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21—24公斤/亩。亩产3000—5000公斤的蕉园,全年氮肥(N)11—16公斤/亩,磷肥(P2O5)2—3公斤/亩,钾肥(K2O)15—21公斤/亩。亩产3000公斤以下的蕉园,全年氮肥(N)6—10公斤/亩,磷肥(P2O5)1—1.5公斤/亩,钾肥(K2O)9—15公斤/亩。宿根蕉(二代蕉)全年施肥量相应减少20%—30%。

(4)根据土壤酸度,施用石灰40—80公斤/亩、硫酸镁25—30公斤/亩,与有机肥混匀后施用。缺硼、锌的蕉园,施用硼砂0.3—0.5公斤/亩、七水硫酸锌0.8—1公斤/亩。

(5)关注台风、强降雨等异常天气,提前做好排水防涝、培土防风工作,合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倒伏和耐涝能力。处于营养生长期以及叶片破损、部分根系裸露的受轻中度台风灾害的蕉园,适当喷施尿素等氮肥;孕蕾期和结果期侧重磷钾肥,树体适当恢复后建议增施有机水溶肥,配合低浓度钾肥、钙肥;完全折断或连根拔起的蕉园,建议重新建园。

三、北方葡萄

1.施肥原则

针对北方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土壤大量养分累积量过大、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葡萄整体品质偏低等问题,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早施、施足秋季底肥,重视有机肥料施用。依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产量水平,合理调控氮磷钾肥施用数量。根据生育期养分需求特点合理分配基追肥比例,视葡萄品种、长势、气候等因素调整施肥计划。

(2)控制产量水平。适宜减少氮肥的用量,补充钾肥用量,做到按需精准施肥。

(3)土壤酸化较强果园,适量施用石灰、钙镁磷肥。有针对性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预防生理性病害。

(4)秋季,氮肥用量占全年总量的40%—60%,早、中熟品种用量建议提高10个百分点;磷、钾肥用量占全年总量的20%—30%;氮磷钾比例按照2:2:1施入。

2.施肥建议

(1)在葡萄落叶前施肥,一般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晚熟品种可在采收结束时立即施用。可沟施或条施,深度40厘米左右。化肥与有机肥混匀后一起施入施用。有机肥用量500—1000公斤或农家肥2—4方,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情况增减。

(2)亩产2000公斤以上的果园,秋季氮肥(N)5—6公斤/亩,磷肥(P2O5)5—6公斤/亩,钾肥(K2O)3—4公斤/亩;亩产1500—2000公斤的果园,秋季氮肥(N)4—7公斤/亩,磷肥(P2O5)4—5公斤/亩,钾肥(K2O)2—3公斤/亩;秋季亩产1500公斤以下的果园,氮肥(N)4—5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2—3公斤/亩。

(3)硼、锌、镁和钙缺乏的果园,相应施用硼砂1—2公斤/亩、硫酸锌1—1.5公斤/亩、硫酸钾镁肥5—10公斤/亩、过磷酸钙50公斤/亩左右。

(4)秋季叶片光合能力仍较强的品种可及时通过叶面喷施0.3%—0.5%尿素溶液、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至4次,以补充叶片所需营养,增强叶片抗性并延缓早衰,促进枝条养分积累。

(5)对于树势较弱的葡萄树,及时补充尿素等氮肥,一般按每亩10公斤尿素的标准施入,待树势恢复后再施入其它肥料。对于树势较好的葡萄树,可将采后肥与秋施基肥一起进行,在施基肥时加入一定量的过磷酸钙。

四、设施草莓

1.施肥原则

针对设施草莓施肥量大、土壤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问题普遍,病虫害较严重等问题,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重视菌肥、微生物菌剂、优质有机肥的施用,堆肥应确保腐熟完全,缓解连作障碍问题。

(2)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化肥,减少盐分对根系发育的影响。

(3)定植缓苗期,以促根生长为主,推荐施用腐殖酸、海藻酸、氨基酸等功能性有机肥料、也可配合生物刺激素、促生根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共同使用。

(4)进入营养生长期后,遵循少量多次施肥原则,适量补充氮磷钾化肥。推荐使用水肥一体化设施进行灌溉施肥。

2.施肥建议

(1)整地前,亩施腐熟堆肥2—3方或优质商品有机肥500—800公斤,菌肥200公斤或微生物菌剂,配合旋耕均匀施入。

(2)秋季在草莓进入营养生长期后开始施用氮磷钾大量元素肥料。整个时期,氮肥占全年施用量的40%,磷肥占40%,钾肥占30%。亩产2000公斤以上,全年氮肥(N)18—20公斤/亩,磷肥(P2O5)10—12公斤/亩,钾肥(K2O)15—20公斤/亩;亩产1500—2000公斤,全年氮肥(N)15—18公斤/亩,磷肥(P2O5)8—10公斤/亩,钾肥(K2O)12—15公斤/亩;亩产1500公斤以下,全年氮肥(N)13—16公斤/亩,磷肥(P2O5)5—8公斤/亩,钾肥(K2O)10—12公斤/亩。

(3)钙、锌、硼缺乏较为严重的设施土壤,可在整地前每亩撒施50—100公斤生石灰、1公斤七水硫酸锌、1公斤硼砂,与有机肥一起配合旋耕均匀施入。

(4)追肥宜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膜下滴灌)进行施肥,建议选择硝酸铵钙、硝酸铵钙镁、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一铵、尿素等水溶性较好的肥料配制。

转载请注明 “来源” : 四川农村信息网
相关信息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版权所有: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蜀ICP备11018099号-1 

业务咨询电话:028-87360982

E-mail: 2235499875@qq.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四川省气象局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