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害虫爆发期,农户主要采用化学农药控制虫害蔓延,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害虫抗药性增强以及再次爆发虫害等风险增加。我院专家提出以生态调控为基础、天敌昆虫控制害虫基数、生物农药控制害虫总数的生物防治建议,提升茶叶品质,保障四川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省现有茶园面积约590万亩,是全国重要的茶区之一,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突出地位。当前,茶园害虫种类多、危害严重,农药施用频率高,给高品质茶叶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风险。为确保我省茶叶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需加强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从源头上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农药残留风险。
一、主要虫害
(一)刺吸类害虫
一是茶蚜。通常发生30代左右,主要在春秋两季。常聚集于茶树芽头、叶背和嫩茎上刺吸茶叶汁液,使叶片伸展受阻、严重者会萎缩;茶蚜分泌蜜露,致使霉菌寄生,极大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茶蚜主要取食嫩叶,在春季数量迅增并快速形成虫口高峰,为害严重时甚至无茶可采。二是小贯小绿叶蝉。每年发生9~11代,以夏秋茶受害最严重。成虫和若虫刺吸嫩芽汁液消耗茶树营养与水分,雌虫在嫩芽组织内产卵,阻碍嫩芽生长,芽叶边缘和叶片枯萎烧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用该种芽叶制成的茶易碎、味涩,品质较差。三是黑刺粉虱。发生代数约4~5代,呈间歇性爆发为害,产卵并栖息于叶背刺吸汁液,产生大量蜜露,诱发茶煤病,阻碍茶树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发黄脱落。四是蓟马。以茶棍蓟马和茶黄蓟马为主,前者世代重叠,成虫寿命7~10天,后者主要分布在我省南部茶区,10~15天即可完成一代。蓟马以成虫、若虫锉吸新梢嫩叶,致使叶片失去光泽,枯焦、脱落,仅留芽头,或后期芽梢萎缩,叶片向内纵卷,叶质硬化、变脆。五是害螨。以茶橙瘿螨和茶跗线螨为主,前者发生约为20代,高峰期在5—6月和9—10月,分布于上层嫩芽叶,成、若螨吸食嫩叶和成叶汁液,造成叶片无光泽,产生褐色斑纹、锈斑,芽叶枯萎;后者发生约为20代,集中在6—8月,成、若螨吸食嫩叶背面汁液,导致叶面出现铁锈色,变硬变厚,叶片畸形,芽叶萎缩。
(二)食叶类害虫
一是灰茶尺蠖。每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土壤中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静止时四翅平展,停息于茶丛。卵成堆产于树皮缝隙和枯枝落叶处,一个卵块约孵化数百头幼虫。幼虫咬食叶片,出现弧形缺口,严重时新梢被吃光,残留秃枝,大发生时可啃食整片茶园。二是茶毛虫。每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幼虫、成虫体上均有毒毛和鳞片,人体接触后会红肿痛痒。幼虫具有群集性,常见数十头至数百头幼虫聚集在茶叶背面,以下表皮和叶肉为食,受害叶片呈半透明薄膜状,幼虫老熟后在茶树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
二、防治建议
(一)农业防治
一是加强茶园农艺管理。冬季在茶树行间换土,深度施用有机肥;修剪过密的茶树枝干,清除弱枝,统一收集并集中消除有害虫寄生的枝干,从根源上杜绝虫害蔓延;及时清园,铲除周边杂草;有条件的茶园适时进行冬灌,破坏病虫的越冬环境。春季采摘期结束后,立即剪除枯死枝条以及过于密集或细小的主干和侧枝;修剪茶园边缘的植被,确保留出足够的空间以提升光照条件和保持空气流通,促进茶树健康生长。二是培植茶园功能植物。培植木春菊、白花三叶草、蛇床草等花期长、数量大、吸引有益昆虫种类多的功能植物,一方面增加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诱集增加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增强茶树对害虫的自然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为天敌昆虫提供庇护环境和食物来源,延长寿命,增强繁殖能力,持续有效地控制害虫。
(二)生物防治
一是天敌昆虫控制害虫基数。在害虫初发期投放天敌昆虫可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捕食螨可控制茶跗线螨、茶橙瘿螨等害螨;七星瓢虫、大灰食蚜蝇可控制蚜虫,对粉虱、蓟马等小型害虫也有一定防效;小花蝽可捕食黑翅粉虱和蓟马,丽蚜小蜂也可防治黑翅粉虱;赤眼蜂可防治灰茶尺蠖卵和茶毛虫卵;捕食性螳螂的若虫和成虫可捕食小绿叶蝉、蚜虫、蛾类等。此外,天敌昆虫释放技术需结合害虫预测预报技术,在害虫初发期多次投放、组合应用。二是生物农药控制害虫总数。在害虫数量达到化学防治指标的害虫虫口密度一半时,采用生物农药进行处理。藜芦碱、除虫菊素、印楝素、桉油精、金龟子绿僵菌等植物源和微生物源药剂可防治害螨、小绿叶蝉、粉虱等;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Bt)可防治灰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多种生物农药尤其是植物源农药具有广谱性,可有效防治多种害虫。虫害发生严重时,可冬季封园并喷施松脂酸钠或矿物油。
(三)示范带动
一是建立示范区。在茶叶主产县(区),建立固定的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示范区,并连续多年推广应用。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对基层农技人员、企业、种植户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在茶叶种植区乡镇、村、社等地积极宣传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