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汤汤,奔流不息,连接川中遂宁与渝西潼南。在这片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地带、总面积约69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以“一体化”为名的深入实践,正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0年12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复同意设立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四年多来,遂宁与潼南携手,勇于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协同布局、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遂潼两地经济年均增速分别达6.7%和6.2%,均高于所在省市平均水平;2024年,先行区经济总量攀升至2343.21亿元,在川渝两地经济占比提升至2.4%。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协同发展动能有效提升 体制机制创新是破除壁垒的先手棋。遂宁与潼南共同成立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联合组建川渝遂潼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完成“遂潼之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发展新模式。 产业协同是核心引擎。两地联合创新编制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规划,绘制6条跨区域重点产业链图谱,建立工业产品联合推介目录。目前,已有29对企业成功结对,形成紧密的产业配套伙伴关系,2024年配套交易额近1200万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互补与产业链的共建共赢。 税收领域的改革同样深入。两地联合构建跨区域税收信用体系,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指引》,统一规范标准与奖惩措施,累计惩戒D级失信纳税人2200余户、追收欠税4840万元,同时助力2361户次纳税人获得信用贷款24.36亿元。创新制定的《遂潼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认定清单》,为6户次企业减免所得税239.55万元。率先将“枫桥经验”应用于跨省税费争议调解,共建“川渝税费争议调解室”,高效处理跨区涉税事项37件,满意率达100%。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协同创新生态更加优化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遂宁联动绵阳、潼南等地建立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联盟,整合共享科研仪器设备超1万台(套),形成超万项检验检测能力,破解区域科研资源分散的难题。建立遂潼高新专家智库,吸纳160余名川渝专家,提供跨区域专家服务200余场次。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通过联合发布《遂潼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建成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累计举办招聘活动120余场,服务企业超5000家、提供岗位12万个、达成意向1.77万人次。连续四年开展的“遂(宁)潼(南)铜(梁)”人才联合招聘活动,提供优质岗位2900个,“打造人才协同发展样板区”的经验获得推广。 统一的市场监管机制是良好营商环境的保障。两地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工作机制,遂宁率先与重庆42个区县实现全域合作,发放全省首张川渝“云迁移”营业执照,累计办理川渝两地跨区域营业执照登记件2200余个。牵头建立川渝毗邻7市州5县(区)网络市场监管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电子证据互认,交换主体数据20万余条。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得到深化,30件高价值专利纳入联合重点保护名录,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122笔、金额4.73亿元。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两地群众福祉不断增进 政务服务一体化让群众办事更便捷。通过《遂潼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两地共同梳理99项“遂潼通办”事项清单,推广“就近交件、形式审查、材料流转、属地办理、异地送达”服务模式,累计提供“川渝通办”服务近2万次。 社会保障协同让群众生活更安心。全面打通网上渠道,办理川渝两地养老保险关系电子化转移,并实现异地参保人员缴费年限互认,医保参保缴费年限同步互认。创新推出遂潼“一卡通一码通”平台,累计为两地20万余人次办理入园、入馆、乘车等事项,相关经验获央视《晚间新闻》宣传。 医疗卫生合作让群众健康更有保障。遂宁与潼南共建24个医疗专科联盟,累计转诊超1万人次。扎实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161项,惠及居民近10万人次。跨区域门(急)诊医疗直接结算范围持续扩大,有效解决了群众异地就医“垫资”和“跑腿”难题。2020年以来,遂宁参保人员在川渝异地结算超399万人次,川渝参保人员在遂宁结算超420万人次。 潮涌涪江,风动遂潼。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生动实践,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宏伟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向未来,遂宁将继续以改革为楫、以创新为帆,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道路上持续深耕,为西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遂潼经验”。 (全媒体记者 刘一苇)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