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通血脉 滋养肌体 激活引擎
——遂宁“十四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综述
“城里有的咖啡,我们村有;城里体验不到的直升机、热气球,我们这里也有。”在安居区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村民谈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洋溢的是藏不住的自豪与满足。从昔日“出门一脚泥”的偏远村落,到如今汇聚咖啡厅、书吧、精品民宿的川渝新晋网红地——海龙村的蜕变,正是遂宁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不仅指向资源互通,更关乎发展活力的共同激发。“十四五”以来,遂宁坚持以城乡融合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墨,将城市与乡村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绘就了一幅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画卷。

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
做强县域经济“桥头堡”
畅通城乡融合“血脉”
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的兴起,植根于海龙村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70年代,遂宁第一口沼气池在此诞生,沼气技术由此推广至全国。如今,这段历史被注入新的时代意涵,“沼气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名片。依托这一资源,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应运而生,将田园风光、采摘体验与乡村民宿等传统业态,同“低空旅游”直升机观光等新兴项目有机融合。今年春节,园区推出的3条直升机航线广受青睐,首日便吸引500余名游客体验“空中看乡村”,标志着传统乡村观光正迈向多元沉浸的新模式。
海龙村的成功并非孤例。沿着射洪市全长12.8公里的第二旅游环线前行,广兴镇双江村的蜕变是交通赋能的直观印证。这个昔日的“深闺”村落,凭借涪江、梓江两江交汇的秀丽风光和畅通无阻的交通,华丽转身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以前路坑坑洼洼,农产品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双江村村民感慨,“现在路又宽又平,骑电瓶车10多分钟就能到城里,地里的收成很快就能变现。”道路的巨变,打通了物产流通的“梗阻”,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旅游碗”。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牵着乡村,是融合发展的关键支点。遂宁将做强县域经济作为战略抓手,成效正逐步显现。
2024年,遂宁GDP突破1870亿元,四年连跨四个“百亿台阶”,增速达到6.4%,高于全省0.7个、全国0.9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射洪市与船山区经济总量先后突破500亿元大关,实现500亿级县域“零的突破”;蓬溪县、大英县分别从100亿级迈入200亿级,与安居区共同将全市200亿级以上县域个数增加至3个。
县域经济的整体跃升,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十四五”以来,遂宁成功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行动重点城市3个地级市之一,累计改造1.6万余套棚户区、2100余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23.6万户;实现7.4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累计建成259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并打造一批省级农业主题公园与全国精品线路。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滋养城乡融合“肌体”
推动城乡融合,核心在“畅通”。这不仅意味着道路的联通,更在于公共服务与数字生活的无差别延伸。在遂宁,一场旨在弥合城乡差距的深刻变革,正从基础设施到生活细节,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与内核。

安居区横山镇荒草堰村村民秦红梅家中。
在安居区横山镇荒草堰村,村民秦红梅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过去用井水,机器一坏,吃水都难。现在冷热水随时有。”她感慨道。这一掬清泉,是遂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2.17%,生活垃圾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5.4%;“美丽乡村共富路”已建成1950公里,92%以上的较大人口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5G网络实现县县通,为乡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除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外,公共服务的“软延伸”更体现融合的温度。近年来,遂宁陆续推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一元公交跑全城”“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惠民举措;累计投入31.36亿元新建公办学校31所,新增学位3.14万个,在118所农村寄宿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试点;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5个,组建紧密型医共体7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2.25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5%,建成68个老年助餐点和共享食堂,普惠托位数达1.14万个,形成从“幼有所育”到“老有颐养”的全周期服务闭环。
数字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村同步迈入“云时代”。如今,村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办理社保、医保等业务,实现“小事不出村”;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为智慧农业提供数据支撑;遍布乡村的电商服务站点,让“网购”和“网销”一键搞定。“十四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7.3%提升至60.19%,稳居全省第3位;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66元,同比增长6.6%。一场以“畅通”为底色的“双向奔赴”,正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融合发展新篇章。
促进产业协同“一体化”
激活城乡融合“引擎”
产业是城乡融合最坚实的纽带,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遂宁以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流动、拓展就业空间,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四川琪英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全媒体记者 吴奉家/摄
在蓬溪县天福镇,四川琪英菌业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采菇、包装、装车……流水线有序运转,曾经的外出务工者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骑车上下班只要10分钟,收入不错,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员工郭敏的幸福感,源自不必再远赴他乡。在琪英菌业的带动下,全镇有1500余名像郭敏这样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其中80%来自本镇及周边村庄。
为支持产业发展,当地创新服务模式,将闲置粮站改造为集生活、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为企业扎根、人才安居提供了坚实保障。如今,天福镇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9亿元,跃升为全国闻名的产业强镇。

渡槽村村民喜领分红。
而在涪江畔的船山区,一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焕发蓬勃生机。这里以“生猪+大豆”种养循环为核心,构建起从种养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眼名片。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创新推行“四六分成”“双保寄养”等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产业红利。在桂花镇渡槽村,“共享猪圈”项目通过盘活闲置养殖场,引导散养户参与集中养殖,带动农户年均增收560元。2024年初,该村迎来首次分红2.8万元,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成为产业发展惠及民生的最好注解。
产业的集群效应,为遂宁城乡融合注入持续动能。近年来,遂宁精准布局精品粮油、现代畜禽、绿色菌菜、特色水果、生态水产和道地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总规模达219万亩。截至2024年,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44万亩,水产品产量6.23万吨;水果产量51.7万吨,中药材产量4.1万吨,特色农业的规模效益日益凸显。
通过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蓬溪县和大英县成功纳入国家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生猪、油菜、红薯跻身省级产业集群名单,成功创建8个国省农业产业强镇。与此同时,遂宁正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园区加速集聚。目前,船山区生猪大豆种养循环园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还培育了9个省级、1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走在遂宁的乡村,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便利;走进遂宁的城区,既能感受到都市的繁华,也能体味到田园的宁静。如今的遂宁,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一曲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协奏曲”越发激昂。
(全媒体记者 杨雪雯)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