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要闻

“粮烟融合”绘就乡村好“丰”景

来源 :

发布时间 : 2025-02-17 09:58:53

初春时节,走进会理市城北街道办事处铁厂村7组,一片翠绿映入眼帘,只见烟叶采收完毕后的烟田里,豌豆长势正好,油菜绿意盎然,光叶紫花苕点缀其中,一派“烟粮共融”的丰收景象。

    2024年,会理市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02.57万亩、产量35.83万吨;生产收购烟叶57.95万担,烟农收入10.59亿元、烟叶税收入2.64亿元,上等烟比例、均价位列凉山第一。

    “2024年,我将60亩烟田全部套种豌豆,8月下旬就把豌豆种撒下去,靠着烤烟采收后的余肥,豆子长势很好。昨天有老板来收豆,价格到了每公斤8元。除去人工费用,每亩增收1500元左右,烟叶和粮食都丰收了。”铁厂村7组村民田宗英看着地里豌豆长势,很是开心。

    在会理烟区,铁厂村并不是个例。在会理北部烟区,“烟+玉米”“烟+秋豌豆”带状复合种植,既有效固氮养肥烟田肥力,又拓宽烟农增收渠道;在南部烟区,“烟+兰花籽”“烟+光叶紫花苕”等茬口种植既改良土壤,又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一系列“烟+N”复合种植“组合拳”让闲置烟区再度焕发生机。

    一块田,如何种好烟,又产好粮?围绕粮食安全,聚焦乡村振兴,紧盯复合种植,近年来,会理市局(分公司)持续完善基本烟田“市——乡镇——村——组”四级协同联动保护机制,不断补齐土壤改良、宜机改造等农业现代化管理短板,升级烟田配套设施,切实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技术进步、地力提升、产量提高,让烟田能产粮、产优粮。宜粮则粮,宜菜则菜。

    会理市局(分公司)聚合各方资源力量,通过科学设置种植方式、品种优化等进行种植制度创新,不断寻找粮烟互促的更佳结合点,因地制宜落实“茬口种植示范区”“烟田套作示范区”等区域产业种植,采取烟田轮作、换茬、套种等循环种植模式,构建“烟叶+粮经作物”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同时,探索“村委会+企业+合作社+烟农”“企业+合作社+烟农”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不断拓展市场销售渠道,确保烟农收益稳定。

    “烟田肥力不断提高,机械耕作也方便,种烟能挣钱,我们当然愿意种烟;采收完烟叶种植小麦、秋豌豆能增产增收,我们也乐于种粮。2025年,我将继续这样干。”田宗英对于粮烟融合有着自己的认识,“以前烤烟收购结束后,农闲时还要外出打工,现在有了烟后农作物,一年四季都能在家门口干活,一天差不多做五六个小时,能挣一两百元,主要是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真是一举多得。”田宗英说道。

    “发展粮烟融合,可以实现烟田作物养分互补、虫害互防、品质互促,加上平衡施肥、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的引入推广,烟区实现了‘粮烟协同’‘粮烟双优’,走上了产业兴、乡村旺、经济强的振兴路。”市局(分公司)副经理陈汉发介绍。

    融合促增收,稳烟又稳粮。通过融合发展,目前,会理烟区已建成30个粮烟融合示范点,开展粮烟融合种植14.39万亩,预估产量1.15亿斤,预计烟农增收1.66亿元,有效提升了耕地复种指数,构建了“以烟兴农、粮烟协同、烟蔬互促”的发展局面,真正实现从烟叶产业“一枝独秀”到农业产业“春色满园”。

    青山不改,绿水长伴。会理烟区粮烟协同发展的“天作之合”,提升了种粮积极性,守牢了“粮袋子”、充盈了“菜篮子”,稳固了“金叶子”,产业兴旺绘就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转载请注明 “来源” : 四川农村信息网
相关信息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版权所有: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蜀ICP备11018099号-1 

业务咨询电话:028-87360982

E-mail: 2235499875@qq.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四川省气象局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