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坚持为民办实事、用心解民忧,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按照“规划先行、资源支撑、支部领航、品牌驱动”要求,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探索打造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发展之路。
科学制定区域规划,振兴蓝图变现实画卷。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实施石梨镇大田村水田改造项目336.27亩,探索稻田养鸭、稻田养鱼虾等立体农业,加快推进“网红打卡”、观光体验等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实施蚕桑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100万元支持蚕农开展栽桑、养蚕、蚕用物资、机具和蚕房设施建设等,兑付村组及基层技术员蚕业生产考核激励金290余万元;规划实施鲁南山风车花海生态旅游区开发,争取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观光大道11.4公里,以“风车花海”生态观光露营区、“绿荫花海”森林休闲旅游区、“东谷花溪”生态观光休闲区、“风岭花径”生态风景廊道、“花果彝寨”精品生态旅游村的“三区一廊一寨”发展生态旅游。
搭建专业合作平台,抱团发展促集聚效应。以“村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机制种植特色水稻,探索开发田园观光旅游和种养结合模式,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增产增收,支持、引导群众成立川宁合作社、双溪农家乐以及各类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利用各类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实现产业发展抱团发展。立足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政府、村(社区)、合作社积极实现共同规划、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整体有序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特色蚕桑产业,2023年全县完成养蚕32.88万张,产茧30万担,农户养蚕收入7.8亿元,户均收入3.12万元,茧丝及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
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技术指导保促农增收。引领培育乡土人才,开展专项排查摸底,建立4500余人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配套建立结对联系、教育培训、带头致富等相关制度。依托本地资源对镇村两级干部开展烤烟专业技术培训,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建立“1名镇干部+1名常职干部+1名烟技员”的“1+1+1”帮带机制,对烤烟种植、采烤、收购等环节进行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技术指导,助农抗灾保收。全力应对自然灾害,对春蚕和初夏蚕实施蚕茧收购每公斤补助2元的抗旱补贴政策,全县总计兑付抗旱补助资金279.92万元,有力促进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