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居区以重点产业为支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大力培育高等院校,支持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开进生产车间,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川渝毗邻地区职教高地步伐。

W020241009376041383836.JPG
匹配供需、精准融合
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
“您好,安先生,我在系统上看到了您预约的保养服务……”近日,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实训楼,一场模拟汽车售后服务的课程正在开展,2023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理想1班的同学化身维修专家、客户、观察员,在“理论+实践”的教学中提升专业技能。

W020241009376036438038.JPG
“我们与理想汽车达成协议,针对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培养与职业技能接轨、与岗位胜任力接轨、与企业文化接轨的人才。”该课程专业教师吕思瑾说。
据了解,汽车学院目前已开办农业装备应用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专科专业和汽车服务工程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汽车专业群”为主、覆盖整个汽车产业链条的办学格局。立足成渝及周边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需求,汽车学院与理想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知名品牌展开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课程资源,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每年为社会输送近千名汽车高技能技术人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智慧农业学院)院长刘瑞军介绍,汽车学院于去年成功落户安居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拉近了产教融合的时空距离。利用安居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深化与四川江淮、云内动力、裕能新能源等企业在人才共育、实训基地共建、人才互聘、科技互研等方面的合作,为区域经济提供更直接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据悉,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安居区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全区有中职专业11个,高职专业17个(含1个本科专业),覆盖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密切契合全区“3+2”主导产业发展。在区域交流合作方面,加快潼安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成立“潼安职教联盟”,积极融入遂潼职教集团,重点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潼安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同发展。
创新模式、定向培养
把课堂开进生产车间
如今,与汽车学院仅隔一条马路的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成为了学生们的实训室。大灯装配、油液加注……生产车间内,2022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江淮班的同学们有序进行整车零部件和主体的装配作业。

W020241009376039179344.JPG
“在生产线上,我们既能在车间师傅的指点下学到更贴近企业需求的相关技能,还能够提前熟悉企业的操作标准流程,实现学习、工作的无缝衔接。”2022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江淮班的李小龙在车间实习的一个月里深有感触。
据了解,汽车学院与四川江淮共建“双师型”教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建立了“现代学徒制班”“营销班”两个订单培养模式班,每年培养近80名学生。“目前学院毕业生在职员工有100多人,占整个公司人员的30%。他们在公司专业技术等骨干岗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党群人事部部长陈波说。
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让安居区产教融合持续“破壁”。截至目前,汽车学院与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11个,创新中心2个;遂宁工程职业学院建立实训基地5个,与遂宁应急救援支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安居职中与四川江淮等2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2个、订单班10个、实训基地23个,每年可向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40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200余人。
当前,安居正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充分利用安居通用机场和现有产业优势,深化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遂宁分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速飞行培训、航空研学和低空旅游等新业态新场景落地见效。
安居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安居区将抢抓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契机,立足主导产业,积极引导4所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加快建设一批人才紧缺专业。探索建立“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建设“厂中校”“校中厂”,组建行业组织、院校、企业产教融合体,探索地方企业与高校院所“投学研”融合,联建产学研实训基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全媒体记者 周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