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石头我给它命名为‘群众路线’,因为这上面有三个‘人’字,三人成众,表示齐心协力走完万里长征路;这块石头上有个‘酒’字,与朱总司令当年在泸州题写的诗句‘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相契合……”7月26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四渡赤水教育馆,学院老师、长江石收藏爱好者张义采用别样方式,给参观者讲述着红军长征在泸州四渡赤水的故事。
“群众路线” 的文字石上,形似三个“人”字组成的“众”字,形象逼真,细长的笔画线条犹如一条线路,象征着群众路线之意。
“信念坚定”的牡丹石上,猎猎军旗飘扬在悬崖边,后面的硝烟尚未散去,红军旗手仍前赴后继,红旗始终高高飘扬,体现了红军战士相信胜利的坚定信念
张义说,四渡赤水书苑有两类关于红色文化的书籍,一类是国内外有关长征的有字之书,一类是独属于中国的“无字之书”长江石。它们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了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之一。
“无字之书”传承红色记忆
走进泸州四渡赤水教育馆,通过墙上的灯光投影、展柜陈设的道具、渡河场景的再现……让参观者沉浸式地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一往无前。
在四渡赤水教育馆二楼的尽头,一间名为“四渡赤水书苑”的大厅更是别有洞天。书苑大厅除了陈列着各种专著,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长征和四渡赤水研究的专题图书,在大厅周围,还布置有不少展架,格子上、暗格中,陈列着不少形状各异的石头。
陈列出来的这近百枚看似普通的石头,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下,经过赏石文化点睛之笔的渲染,就成为寄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记忆的全新载体。
这一枚枚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石头,一幅幅或神似或形似或神形兼备的图案,再加上一组组独具视角的解说语言,把那一段段历史画面惟妙惟肖地展示在大家眼前。
“不务正业”的长江石收藏家
除了老师的身份,张义还是收藏界资深的长江石爱好者和收藏者。从1992年起就他开始收藏古生物化石和中国长江石,并加以研究。
曾几何时,同样喜欢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张义发现,自己收藏的数万枚石头中竟然蕴藏了大量的“红色密码”。几经梳理,居然发现能够用这些惟妙惟肖、神形兼备的长江石,串起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历史。
近年来,各地都在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在为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冥思苦想。看着满屋子的长江石,张义眼前一亮,何不用长江石讲述百年党史?
张义随即把石头所呈现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分门别类提炼升华,利用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这一平台,开办了“中国长江石致敬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书苑长江石专题展”。他则理所当然地“客串”成了红色文化讲解员,开启了中国长江石诠释红色历史文化之路。
“四渡赤水教育馆采用长江石诠释长征故事,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创新尝试。”张义说,党史学习教育要做得更加生动活泼,必须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发挥各自的个性优势。让沉默的长江石“开口说话”,并且“语出惊人”,便是个性化教育的形式之一。
收藏长江石是真爱,不为牟利
为了丰富长江石的红色文化元素,张义还在赏石朋友圈里四处“淘宝”,发现适合红色主题的石头,他就用自己多年收藏的藏品与石友互换,甚至不惜重金购买。
石头越来越多,“四渡赤水书苑”大厅摆不下了,张义就把更多的长江石放进了茶水间、办公室。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每块石头的象征意义,张义还请湖北、广西等地来的心灵手巧的木工师傅,给每一块主题突出的长江石配制特定的底座,并逐一命名、手写石铭。
谈到石头底座,张义笑称,去年一口气就配了260多方长江石,今年又陆陆续续赶制了一批,上万元的制作费让他捉襟见肘,以至于只能“分期付款”。
“现在,四渡赤水书苑200平方米的展厅已经摆不下我挑选出来的有关长征主题的长江石,还有许多组主题石只能放在香颂半岛‘长江石之家’的仓库中。”说起无止境的长江石收藏,张义又是一脸的无奈。
张义说,他收藏长江石和古生物化石只为爱好,但凡有点意义的石头,都会收藏起来。即使有同行看中某块石头愿意高价买走,他也会婉言拒绝。“我是一名老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借用单位的场地,收藏是真爱,不为牟利,是为了讲好中国长江石的故事。”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实习记者 陈雨 实习生 周雅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