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学名缢蛏,别名"小人仙"属软体动物,是双壳纲帘蛤目贝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宁波沿海一带多滩涂,对养殖蛏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宁波大众海特产,宁海长街一带,面临三门湾,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土质以泥沙为主,因而蛏子生长快,个体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鲜,故得名长街蛏子。据清《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中文名
缢蛏
拉丁学名
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
分布
折叠产地
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
介绍
大竹蛏贝壳长,达14厘米,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亮口缘与腹缘平行,只在腹缘中部稍向内凹。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前缘截形,后端圆。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前后两端开口。壳质薄脆。壳表光滑,被黄褐色壳皮,有时有淡红色彩带。生长线明显,沿后缘及腹缘方向排列。壳内面白色或稍带紫色,可见淡红色彩带。铰合部小,两壳各具主齿一枚。长竹蛙与大竹蛙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贝壳极延长,壳长为壳高的6~7倍,壳薄,两壳相等。
分类
竹蛏(zhucheng)(Solen)
拉丁文学名:Solenstrictus
属贝类动物的双壳纲(Bivalvia)的竹蛏科(Solenidae)。
习性
栖息在潮间带至浅海砂泥底,以强而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将身体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险或环境不良时,会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将身体全部埋入砂泥中。竹蛏大部分栖息在盐分较低,且水深大约20到50厘米的海域中。分布在热带,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在台湾则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5]
养殖要点
选好养殖场地
外涂养殖选在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每天有2-3小时插露为好;虾蛏混养塘底一定要处理塘底的黑泥,底质以软泥和泥砂混合的底质为佳。
以内湾或河口附近平坦且略有倾斜的滩涂为宜,要求风浪平静,但有一定流速的潮流,底质要求分层明显,最好是表层为3-5厘米的沉积软泥,中间20-30厘米为泥沙混合,底层为纯沙。
外涂养殖无论是熟涂还是生涂都要经过翻涂、耙土、平埕才能放养,可将整片蛏埕划分成宽3-7米的小畦,畦之间留有小沟,畦面呈马路形、不积水,虾蛏混养塘参照外涂建畦,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1/3为佳,蛏苗放养前须"发塘"。
精心选、运蛏苗
蛏苗选择工作一定要做好,切忌淡水浸过的蛏苗和隔夜蛏苗,否则死亡率较高。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在适宜的播种季节内,提倡早播,一般在清明节前结束,播苗应在大潮汛期间进行,外涂养殖每亩可播壳长1厘米的蛏苗70公斤,内塘每亩可60-80播公斤,不要过密。播前遇下雨、淡水多,每亩可撒粗盐10公斤左右,以利蛏苗钻穴。
加强涂间管理
蛏子养殖从放养开始到起捕结束,短则6-7个月,长则15-16个月,加强涂间管理是保护增产的重要措施。放养初期要下涂检查蛏苗的成活率,及时补苗,在大风浪过后,要及时平整涂面。夏季及时耘苗,使涂面得到松疏;夏季退潮后更要防止出现积水现象,防止蛏子烫死。繁殖期要防止白露前后的台风暴雨,并及时驱逐鱼害和病害,进入冷蛏后,要及时"盖汪"。蛏虾混养要注意投足虾饵,防止对虾由于饵料不足而摄食蛏子造成减产,对虾起捕后,可施肥培饵,保证蛏子正常生活。
适时采捕,颗粒还家
蛏的采捕期在7-8月份或春节前后至清明。蛏子采捕工作一定要彻底,尽量不留老蛏、死蛏,否则会造成底部硫化氢积累,影响产量,影响翌年的养殖。
养殖技术
1.水质水源:选择缢蛏养殖比较广泛的丁字湾沿岸一带的虾池,以自然纳潮为主,进排水方便。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水温3℃~32℃,pH值8.01~8.15,滩面和水质未受到污染。
2.池塘底质、面积及水深:池塘2个,面积50亩/个,软泥底质,有效水深1.5米~2.0米,蛏埕水位0.8米~1.2米,最低40厘米~60厘米,池塘长条形,池中央有高起的滩面。加深加宽虾池的环沟,将环沟内的泥土堆放在虾池的坝基内侧,然后整平,虾池的四周就能形成2米~3米宽并向内倾斜的平台,以备放养缢蛏。
3.蛏田的整理。选择边滩及部分中滩,提前20天耙土,翻耕。底质坚硬的地段需要经过翻土,耙土,平涂等步骤,使土质细腻柔软,有利于缢蛏挖穴潜入。放苗前15天,先用漂白粉60ppm消毒池塘,3天~5天后将消毒水排出,后用茶籽饼20ppm清塘,目的在于杀死杂鱼蟹及螺类,这些天敌会吞食缢蛏幼苗。
4.施肥培饵:播苗前一周左右,经60目~80目筛绢网滤纳入新水20厘米~30厘米,亩施鸡粪50公斤,繁殖池内基础饵料生物。
5.蛏田播养:
1)苗种运输。北方苗种系在海阳市丁字湾自然采苗得到,南方苗种到浙江购买。2007年春节后,于3月底到浙江省乐清县沿海购买规格为每公斤3000粒的苗种,用汽车运输。苗种要干净,不要有泥巴,篷布遮盖,防止日晒雨淋,但要通风,途中每隔4小时~6小时淋水一次。苗种运到后,立即组织足够的人员放养。除了运输时间外,气温是影响苗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不低于零度的前提下,气温越低成活率越高。
2)播苗时间。南方苗在每年4月1日播苗,北方苗在每年5月25日。
3)播苗方法。大汛潮期退潮后,向池内进水20厘米~30厘米播苗。首先振动容器几下,使苗种的水管收缩,提高钻潜率,然后将苗种均匀撒播在埕面上。健壮的苗,播苗后十多分钟就开始钻土,如果20分钟以后仍然不能钻土,证明蛏苗生命力微弱,或者已经死亡。根据蛏田的条件,按池塘水面计,亩播体长2厘米~2.5厘米,规格3000粒/公斤,壳不破碎,健壮,大小均匀的蛏苗5公斤,折合蛏埕播苗100粒/平方米。南方苗与北方苗密度相同,南方苗种定为1号池塘,北方苗种定为2号池塘。
4)播苗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要组织充分的人力、物力,依据事前制定的养殖计划,统一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播苗;二是播苗前一周左右,经60目~80目筛绢网滤纳入新水20厘米~30厘米,再播苗,不要干池播苗;三是缢蛏实际播苗面积不宜超过虾塘面积的25%,否则会影响缢蛏生长,严重的会引起泛塘。
6.生产管理。播撒蛏苗时,埕面水深20厘米~30厘米即可,蛏苗入池后每周加水20厘米~25厘米,6月中旬以前水位保持在80厘米,6月中旬以后水位保持在100厘米,视水色情况和水位情况,适时适量换水,肥水。追肥一般亩施尿素2公斤~4公斤或氮肥2.5公斤~5公斤,磷肥0.25公斤~0.5公斤,少施勤施,晴天中午施。[5]
营养分析
蛏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测定,每百克鲜肉,含蛋白质7.2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糖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热量200千焦。蛏子还有一定的医药作用,具有补虚的功能。蛏肉甘、咸寒,用于产后虚寒、烦热痢疾,壳可用于医治胃病,咽喉肿痛。
中医认为,蛏子肉味甘、咸,性寒,有清热解毒、补阴除烦、益肾利水、清胃治痢、产后补虚等功效。《嘉佑本草》中记载:蛏子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蛏子肉"清胃、治痢、除烦、补产后虚损"。《泉州本草》中记载:蛏子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蛏子肉可治疗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中暑泄痢、小便不利等症。
蛏子富含碘和硒,它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孕妇、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蛏子含有锌和锰,常食蛏子有益于脑的营养补充,有健脑益智的作用。医学工作者还发现,蛏子对因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后产生的口干烦热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适用人群
1.适宜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人群
2.脾胃虚寒、腹泻者应少食。[5]
生活习性
蛏子,适宜生长于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养殖蛏子要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常有淡水注入的港湾或平坦的滩涂,底质以泥质或泥略带沙为宜。在开春清明前后播苗。一般人工养殖在8个月左右即可起捕,(此时平均每公斤在80只左右).如果是自然种殖的话,差不多要9到10个月,每公斤要100只左右。蛏子按养殖时间长短,又分为一年蛏、二年蛏、三年蛏。
形态特征
软体动物,贝壳长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沿海泥中,肉味鲜美。学名缢蛏拉丁名,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宁波沿海一带多滩涂,对养殖蛏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宁波大众海特产,宁海长街一带,面临三门湾,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土质以泥沙为主,因而蛏子生长快,个体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鲜,故得名长街蛏子,据清《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常见的为大竹蛏(Solen grandis)。贝壳光滑,黄褐色,有光泽,壳质脆薄;表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厘米,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故称为竹蛏。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能见到淡红色彩带。足部肌肉黄白色,极为发达;前闭壳肌痕长,后闭壳肌痕三角形。出水管和入水管常伸出壳外,短而粗。栖息浅海和潮间带沙中,掘穴栖居,如向穴中放些盐水,动物可由穴中跃出。受惊时水管易自切。在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肉味鲜美,鲜食、干制均可。
蛏干是新鲜蛏子肉的干制品。分为生蛏干和熟蛏干,熟蛏干肉比较厚,适合煲汤,可以直接吃。生蛏干薄薄的,有点透明!比较适合炒菜!用油一爆特别香,也可以用来炖汤!知道了这点,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用途来选购蛏干了。蛏干味道鲜美,是桌上的常客,也是滋补的营养佳品。蛏干是新鲜蛏子肉的干制品。蛏干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营养丰富。
蛏,一种软体动物,贝壳长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沿海泥中,肉味鲜美,可以拌凉菜,是夏天佐酒的佳肴。福建的莆田、福州、泉州、福清及周边地方的人都很喜欢吃蛏子干。厦门人煮咸饭、火锅,都习惯要用蛏干。记得小的时候跟随大人去喝酒(闽东方言,意思是参加红白喜事的宴席),我最喜欢吃"墨鱼汤"和"蛏干炒鸡蛋",鲜黄的鸡蛋末裹着蛏肉,脆嫩滑软,真是很好吃,这个是红白宴席必须有的一道菜。
蛏干是个很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含丰富蛋白质、钙、镁、铁、硒、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蛏子肉味甘咸、性寒,入心、肝、肾经,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补阴,清热,除烦,解酒毒等,对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也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脾胃虚寒、腹泻者要少吃。
蛏干分为生的蛏干和熟的蛏干,熟的蛏干是经过煮熟、剥壳、清洗,烘干成干品的, 肉比较厚,最适合煲汤,香醇鲜美!熟蛏干可以直接吃的,放在嘴里慢慢咀嚼,香香甜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总让人忍不住想再吃第二个!生的蛏干是没有经过煮,剥壳清洗干净直接烘干的,生蛏干薄薄的,有点透明!比较适合炒菜!用油一爆特别香,也可以用来炖汤!烹调蛏干之前,蛏子干要先泡发:将蛏干洗净加入清水(淹没原料),上笼蒸熟取出,把蛏干捞起放在清水中,用筷子搅动,淘净杂质。用来煮面,面汤非常的鲜美,跟排骨、猪蹄一起炖汤,相互补益,味道鲜香,炖出来的汤真的是十里飘香啊!不过炖过之后的蛏干就不好吃了,因为蛏干的味道全部渗透到汤里了,所以想体会生蛏干那特有的香甜味道就只有喝汤了!此外蛏干还可以做"蛏干烧肉"、"蛏干炖薯仔"等多种菜肴。
每个蛏子体内都有一条透明的类似线虫的东西,它是蛏子消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名叫"晶杆",可食用。在蛏子进食时,晶杆做为搅拌机来带动肠胃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当蛏子饥饿时,晶杆会自动溶解,用于充饥。一般放置较久的蛏子体内不会有晶杆,而蛏子会因自身酶分解的快慢,造成晶杆溶解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就算是同时捕捉到的新鲜蛏子,也是有的有晶杆,有的没有。
晶杆[1] 是软体动物中瓣鳃纲(就是双壳贝类)和腹足纲(就是海螺、蜗牛之类)消化道中的一个正常而且必须的器官,它是个半透明明胶样棒状体,上面饱含消化酶。你可以认为这玩意儿就是这两类软体动物胃中的一个棍状的"墨锭",在消化时它一边旋转一边和胃中间的一个硬质结构冲撞、研磨,释放出消化酶。
当然,蛏子身上的寄生虫,一般是一种叫"食蛏肠泄吸虫"的生物,该虫为黄白、乳白色,长度约2厘米,和晶杆完全不同。被寄生的蛏子体形消瘦,无法继续繁殖,挤压其腹部会有不止一只活体爬出。人若食用含有寄生虫的熟蛏子,一般无碍,肠胃功能不佳者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