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9日清晨,暴雨如注。当天8时,蓬溪县红江镇应急指挥群的手机屏幕同时亮起:橙色山洪预警!
“蒋婆婆,暴雨来了,快点开门!”十来分钟左右,红江镇永益村“红色冲锋队”队员左均抵达独居的86岁老人蒋全珍家门口。他深知,对于独居且耳背、腿脚又不便的老人来说,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是致命的。蹚着积水抄近路,左均赶到老人家中,大声告知风险并帮助老人整理物品,迅速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
“红色冲锋队”队员在雨中转移群众。
两公里外,红江镇顺江村的队员冉扶洪敲着铜锣,用喇叭沿路喊着:“大家立即出门转移到安置地!”这位有着22年村务工作经验的老党员,对村里每处隐患都了如指掌,他的呼喊声很快抵达每家每户。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全镇106个“微网格”同步响应。仅用15分钟,就完成风险告知和隐患排查,为全镇24户52名重点风险户群众安全转移抢出宝贵时间。
这一幕,是红江镇“红色冲锋队”在应急一线无数次“挺身而出”中的一个缩影。他们依托“六格联动”机制,从党建“领航格”的统筹指挥到灾害“监测格”的精准预警,再到党员“冲锋格”的一线攻坚,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确保了灾害来临时能够“秒级响应”,筑牢了安全屏障。
“红色冲锋队”队员清理雨中倾倒的树木。
暴雨过后,红江镇的田野上又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然而,白土坝社区脱贫户郭正情却充满了忧虑。母亲年迈、儿女在外、自己患病体弱,面对4.5亩成熟待割的水稻,他束手无策。
让郭正情舒展眉头的,是及时出现的“红色冲锋队”扶农助农分队。队员郭青兵和汪天浩人与机器齐上阵,配合默契。汪天浩今年25岁,两个月前还分不清小麦和水稻,如今已是收割好手。“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小伙子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红色冲锋队”队员们的共同心声。
“红色冲锋队”扶农助农分队队员帮农户抢收水稻。
他们不仅帮助缺劳动力的农户抢收农作物,还通过精准对接农户需求,提供技术帮扶、物资保障、产销对接、服务代办等“六格暖心”的全方位服务。这个丰收季,他们累计帮农户抢收农作物80余亩,协调农机20余台次,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红江镇,“红色冲锋队”的温暖服务从未停歇,从防汛一线到田间地头,他们总是默默守候在老百姓的身边。
“红色冲锋队”扶农助农分队队员帮农户抢收水稻。
8月23日中午,部营村的“红色冲锋队”队员张菊正在家里准备午饭,突然手机响了:“漆远富与女婿吴杰因老宅地基归属问题闹到了派出所。”
村民漆远富和女婿吴杰因宅基地问题争执了多年,这次矛盾再度升级,张菊被请来调解,她十分清楚情况,也深知化解这样的矛盾需要耐心和贴心。
“地基是小事,亲情才是大事啊。”调解室里,张菊一次次向双方杯子里添加温水,一句句都是站在双方角度进行分析,一遍遍都是“亲情牌”的安抚……最终,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化解“老疙瘩”,“红色冲锋队”有着独特的工作方法:通过“六格联调”机制,“排查预警格”提前发现苗头、“调解攻坚格”现场化解、“回访巩固格”防止反弹……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其中家庭、邻里纠纷化解率达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这支队伍里,280名党员被分成106个“微网格”,对应防汛、安全、环境、产业、矛盾、扶农6件“天大的小事”,设置6支“冲锋队”,每位队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退役军人、基层民兵等组成安全生产冲锋队,守牢安全底线;镇村环保专干、护林员等组成环境治理冲锋队,擦亮生态底色;农技专家、产业带头人等组成产业发展冲锋队,激活增收动能……他们各展所长,又协同作战,6支冲锋队、6套“作战格”,平时各练各的,哨声一响,就地转岗、无缝衔接,共同编织起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精准服务、共促发展”为核心的城乡基层治理网。
“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问题在哪里,队伍就冲向哪里。”红江镇党委书记舒禹铭说,“‘红色冲锋队’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蓬溪注解,我们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让这一抹‘红’不仅活跃在红江镇的每个角落,更要进驻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成为基层治理中最温暖的色彩。”
(全媒体记者 杨晶 杨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