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 罗健武 秋石 记者 黄晓庆)盛夏七月,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的七星粮油公园里,164个品种的优质再生稻在风中舒展腰肢,翻涌成一片接天连碧的绿浪。
田埂之上,特聘农技员正操控无人机低空掠过稻田,精准施肥数据实时传回智慧农业管控中心。
这幅科技与田园相映、产业与文旅相融的美丽画卷,正是犍为深耕乡村振兴、打造丘区智慧粮油园区样板的生动注脚。
去年,犍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6万亩、产量28.2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一;再生稻蓄留面积11.8万亩,居全市第一;获评全省粮油百亩超高产攻关先进团队,创建成罗城粮油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今年,犍为围绕乐山市委“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工作要求,紧扣县委“12333”工作思路,锚定“科技强农、加工富农、文旅兴农”“三链”融合发展主线,依托“再生稻”独特优势,以“五良”融合发展为牵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百、千、万”粮油产业示范工程。通过提单产、稳面积、增总产,全力建设丘区智慧粮油园区样板,持续擦亮全国产粮大县的金字招牌。
科技赋能高标准农田
“2024年,这片‘宜优919’示范田,中稻加再生稻亩产已经突破1100公斤,率先在全市实现‘吨粮田’。”犍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许春梅介绍,吨粮田,即年粮食亩产达到1吨的农田。依托与省、市农科院深度合作,犍为建成4个粮油品比基地,筛选出164个适栽品种,其中高产抗逆再生稻品种成为丘区增产“金钥匙”。去年全县再生稻带动粮食增产1.24万吨,增产效益直接惠及千家万户。
科技赋能的触角延伸至田间每个环节。2025年,犍为作为乐山市唯一区县再获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24万亩。智慧农业管控中心构建起“空天地”立体监测网,节水抗旱稻推广、撂荒地整治多管齐下,新增粮田4500余亩。同时在全省区县中率先成立低空产业研究所和展示馆,无人机吊运、智能灌溉等“粮技能”革新,为今年全县预计完成粮食产量28.5万吨、亩均单产提升4公斤以上,实现“十八连丰”筑牢根基。
一粒米撬动千万溢价
近日,在乐山惠田米业有限公司精米加工车间,日加工150吨精米的全自动生产线设备高速运转,富硒大米经过精深加工,身价倍增。
犍为大力实施区域和产品“双品牌”战略,从严管控水稻品质,积极申报精品农业品牌。“犍为再生稻米”获评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列入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惠田香米获评乐山唯一“中国好粮油”,惠田富硒大米获评“四川好粮油”。
“我们以高于市场价每斤0.2至0.8元的价格收购稻谷,每年让利农户1600万元。”公司负责人范惠萍算起增收账,企业通过与中国邮政的千万元订单合作,实现每斤溢价30%,6800余户农户亩均增收450元。
从田间到车间,从原粮到品牌,犍为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6个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让“犍为产”成为品质的代名词,犍为粮油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跃升。
粮田变景区激活共富基因
罗城古镇景区旁,彩色油菜花海与七星粮油公园相映成趣。犍为深挖“粮油+文旅”潜力,开发再生稻米、姜黄面包等20余种特色商品,2025年全县上半年旅游商品销售额突破2亿元。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粮油。茉莉小麦精酿啤酒、姜黄面包等20余种特色产品,在农耕文化节上供不应求。小溪茶厂新建的3000吨新茶饮生产线,将8.6万亩茉莉花转化为奶茶原料,带动9000户花农年均增收超万元,“芬芳经济”正成为乡村产业的新增长极。
在农时重要节点开展春耕文化节、荷花旅游节、农民丰收节等12场农文旅活动,吸引近10万人次参与,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大群众粮油生产积极性。
犍为在做好“粮油+文旅商品”“粮油+文旅活动”两篇文章的同时,做好“粮油+文旅景点”文章。罗城镇依托古镇景区优势,打造骑行道、科普廊道等20余处网红打卡点,2025年上半年游客增长25.5%,旅游综合收入4380万元,周边餐饮民宿收入激增20.5%,园区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
“科技让粮田更智慧,加工让产品更值钱,文旅让乡村更和美。”犍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彭亚秋表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三链”融合正重塑丘区粮油产业生态,一条“以粮为本、以链增值、以旅增效”的犍为乡村振兴之路已然清晰。 (图片来自犍为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