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米又称黍、糜子、黄米、夏小米、黄小米,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质黍,称为穄,以食用为主。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照字典的解释,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黄米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和酿酒。黄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黄米是要高于小米的。人们拿它当江米使,有些地方还拿它做糕待客。
拉丁学名
Panicum miliaceum
黄米本是北方一种粮食,是糜子或黍子去皮后的制成品,因其颜色发黄,因此统称为黄米。
糜、黍在植株形态上区别较小,由糜子加工成的米没有糯性,陕北老百姓称其为"黄米"或"糜米",由黍子加工成的米有糯性,陕北老百姓称其为"软米"。蒙古族喜欢食用的"炒米"由糜米制作而成,东北人喜欢吃的"年糕"是由软米制作而成。
糜、黍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同一物种,国际统一的拉丁名是Panicum miliaceum。"软米"和"硬米"之分只是该物种进化产生的两个不同品种。黄米的综合营养价值高于小麦和大米,特别是黄米对人体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是小麦、大米等无法比拟的。糜或黍抗旱、耐贫瘠,产量较高,应该鼓励在北方大面积种植。
营养分析
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
历史记载
中国栽培黄米(黍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籽实灰化样品的定年测试,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种植的是黍,而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现已出土的黍的遗存以山西万荣荆村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在农业的早期阶段,耕作技术较低,黍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重视。黍和禾(粟)的分布地区相同,生长习性、栽培要求也相似。所以古农书中多以种禾法以概之。唯于种植安排上有所不同,以其独特的与杂草竞争能力,故《齐民要术》等把它作为新开荒地的先锋作物。
中国北方不仅关于黍子的遗址多、时代久远,而且还发现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种和品种类型,这些都是中国作为黍子起源地的佐证。世界各国学界基本采纳了栽培黍起源于中国的观点。
在《诗经·魏风》中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见黍的栽培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意义。
植物特性
黍类是禾本科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亚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达1.5至3米)。穗状或总状花序,也有圆锥花序。除珍珠黍外,种子脱粒后谷壳不脱落,去皮后常呈奶油白色。黍类在亚洲很多地区、俄罗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美国和西欧主要作为牧草或用来制干草,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也作为主要谷物。
黍类有很多种,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粮食,适于贫瘠干燥土壤)、扫帚黍(在美国作为饲料,在亚洲和东欧供食用)、谷子(也称小米或粟,北美和欧洲西部作为干草种植,在中国等亚洲国家是重要粮食作物)、指黍(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日本黍(种植于日本和美国,用于制干草)等等。黍类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质含量约6%至11%,脂肪约1.5%至5%。黍类味浓,不能制膨松面包,主要用于小面包干及做粥或饭。世界年产量约3000吨,主要生产国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和俄罗斯。
食疗作用
黄米味甘、性微寒; 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久泄胃弱,疗冻疮、疥疮、毒热、毒肿等症。
中国栽培地域
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黍子栽培以春播为主,主要为糯性品种,散穗型居多,籽粒较小。当地把这种农作物俗称"大黄米",几乎没有粳性黍子(即不黏的黄米)。代表性品种是黑龙江的粘丰7号,亩产在150-200公斤。另外,笤帚糜子是吉林省的农村副业,即把去过籽实的黍子(即糜子),用其茎穗制作笤帚。
在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黍子以夏播为主,条播平作,以糯性品种为主,侧穗型品种居多。如"鲁黍1号"。
在黄土高原区,主要是冀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中部、甘肃中部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本区西北部以春播为主,东南部以夏播为主。由东向西是由糯性品种为主向粳性品种为主过渡,侧穗型品种居多,越往西黍米千粒重越高。代表性品种有"陇糜5号"、"宁糜10号"、"宁糜14号"、"晋黍4号"等。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价值
黍类在世界年产量大约是300万吨,主要生产国依照种植面积为:
俄罗斯
乌克兰
中国
印度
伊朗
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