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茶树病虫害的盛发期再度来临,各类茶树病虫害纷纷涌现,对茶树安全和茶叶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广东地区在这期间因台风和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滋生茶树病虫害,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降雨量增多,加之茶区气温高、湿度大,为病虫害的滋生和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部分茶园虫害加剧,进而严重影响夏秋茶的产量与品质。因此,茶企与茶农需密切关注,定期调查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工作,以便及时采取综合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小绿叶蝉的危害
小绿叶蝉,包括假眼小绿叶蝉,是全球茶区共同面临的主要害虫,其中夏秋茶季节受害最为严重。 小绿叶蝉隐藏在叶片背面,吸取嫩梢汁液,导致茶叶脉红变、叶缘焦枯,降低茶叶外观和内在品质。这些害虫体积微小,常常隐藏在茶树叶片的背面,繁殖迅速。雌虫会在茶树嫩梢中产卵,而成虫与若虫则以刺吸方式吸取茶树嫩梢的汁液。受害的茶树新梢芽叶脉会呈现红变,叶缘部分焦枯,导致生长受阻。这不仅影响了茶叶的外观品质,还使得茶叶易碎、不易成条,苦涩味增加。在管理不善的茶园,特别是那些推广无公害生产的茶园,小绿叶蝉的危害更为严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均受到显著影响。
小绿叶蝉防治策略
在推广茶园无公害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科学的虫害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实现绿色、无公害、且安全高效的防控,其中预防措施应占据主导地位,而治理措施则作为补充。以下是几个可行的治理方向:
生态防治
在生态防治方面,我们需要 选择抗虫品种、多样化植被、合理采摘修剪及强化日常管理。措施包括中耕施肥及适时修剪,有助于减轻虫害。
a. 选用抗病虫性强的茶树良种。在茶园换种或新植时,应优先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同时,在较大面积种植新茶园时,应合理搭配不同的无性系茶树良种,以降低因单一品种种植而可能引发的病虫害风险。
b. 除了选用抗虫品种,茶园管理还应当注重植被的多样性。通过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遭树和遮阴树等方式,丰富茶园周边的植被环境。对于某些茶园,退茶还林和调整作物布局也是必要的措施,旨在构建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强化自然调控能力。
c. 茶园的采摘和修剪策略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环节。对于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园,应采取及时分批多次采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保证茶芽的质量,还能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有效减轻虫害。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少留叶采摘,并对有虫芽叶进行重采和强采。同时,茶园的适度修剪能够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增强树势,扩大采摘面积,并有助于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一般而言,广东茶园每年会进行两次修剪,分别在6月初的夏剪和12月底的冬剪。对于受到病虫害严重影响的茶树,应进行台刈处理,并确保修剪或台刈下来的带病虫枝叶能够及时清理出园。
d. 强化茶园的日常管理措施,这涵盖了中耕除草、科学施肥以及及时排灌等多个方面。中耕除草不仅有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还能破坏害虫的藏身之地,为天敌提供更多的觅食机会。一般建议夏秋季进行1至2次浅翻作业,而在秋冬季结合施用基肥进行深耕,这样有助于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定期清除杂草可以减轻假眼小绿叶蝉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在进行化学防治之前铲除杂草,能显著提升防治效果。此外,合理施肥对于增强茶树的营养和抗逆性至关重要,基肥应以农家肥、沤肥、堆肥和豆饼等有机肥为主,并适当配合磷、钾肥的施用。
物理防治
可使用黄蓝板、气味诱杀和黑光灯等物理手段有效的控制小绿叶蝉,尤其在小面积茶园中。
目前,物理防治在茶园中应用广泛,其中诱杀技术备受推崇。这包括黄(蓝)板诱杀,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附性来达到防控目的;气味诱杀,如使用糖醋或异性引诱剂结合诱捕器,有效引诱并杀死小绿叶蝉;以及黑光灯和频振灯诱杀等。此外,新型诱虫灯如LED灯、光纤发光诱虫灯也为茶园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吹吸式风机和人工捕捉等方法在某些茶园作为辅助措施使用,但它们更适合小面积茶园的虫害控制。
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方面,当茶园中的百叶虫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如夏茶超过6头、秋茶超过12头,我们 使用鱼藤酮等药剂,对环境和健康影响小,仅在虫害严重时采用。
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药剂包括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和印楝素等,它们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用量较少,能够在环境中自然降解,对人类、家畜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
生物防治
在生物防治方面, 保护利用天敌以及菌类感染,如白僵菌,帮助控制虫害并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在茶园中,保护和利用蜘蛛、瓢虫、缨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是控制虫害的重要手段。同时,茶小绿叶蝉容易受到菌类感染,因此在湿度较大的季节,可以采用喷雾方式施用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菌粉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