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要闻

遂报观察|在非遗文化中品味传统年味

来源 : 遂宁新闻网

发布时间 : 2025-02-17 09:48:04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遂宁相继推出80余项特色文体旅活动,紧扣春节成功申遗和“遂宁邀您来过年”主题,把传统民俗、传统文化与游客喜爱的互动形式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遂宁年”。其中,一场场非遗活动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满足了大家对传统春节的期待。
风味
独具地域特色
伴随着急促而有韵律的节奏,一个个英歌舞者迈着欢腾的步伐,舞槌上下翻飞,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槌声阵阵,锣鼓喧天,尽显豪迈之气……此次非遗大巡游中,来自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以完全不同于蜀中风格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好看、惊艳,以前没有现场见过这种形式的舞蹈,很有力量、很震撼。”市民李玉英表达了对英歌舞的观后感。
 
英歌舞演员在遂宁街头表演。 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敏 摄
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英雄之舞”,始自明代中期,是流行于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融合南派武术、戏剧、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歌颂的是扶正压邪、团结战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是潮汕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2006年,英歌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为大型团体舞,表演人数从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相互对击,在大锣伴奏下边打边旋转,图阵变化复杂,节奏鲜明,动作强劲有力,情绪热烈;中棚部分是由小戏、杂耍、武术等表演项目组成;后棚以武术为主,有“打布马”的压轴戏。
巡游现场,舞者们身着岭南特色服装,背后插着标旗,脸上画着不同的妆面,动作刚劲有力,舞步整齐划一,极富观赏性与感染力。慕名前来的市民和游客将道路两旁围得水泄不通。庞大的表演队伍一路巡游,为观众送上新春祝福,赢得阵阵喝彩。
除了远道而来的潮汕英歌舞,遂宁本土非遗蓬莱大乐同样让人惊艳。数百人的游演团队敲锣打鼓,场面气势恢宏。
 
蓬莱大乐表演。全媒体记者 赵浩程 摄
蓬莱大乐是别具一格且具有鲜明巴蜀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打击音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乐器主要由中心鼓、大鼓、脚盆鼓、川堂鼓、南堂鼓、大钹、川大铰、苏钹、川铰等组成,常用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余种,乐员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多为喜迎远方贵宾、大型庆典等活动所用。
“节奏昂扬欢快,气氛喜庆热烈,场面庄严华贵。”有游客这样激动地表示,蓬莱大乐既有宫廷乐的庄重肃穆,又有民间音乐的活泼欢快,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
趣味
纵享欢乐时刻
在春节非遗活动中,有大气恢弘者,亦有妙趣横生者。
作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船山桃子龙,与一般舞龙表演不同,因龙躯为桃子形而得名,更因其身躯各不相连,又被俗称“脱节龙”。在龙头的引领下,表演者统一动作,往来穿梭,展现出龙在云海里翻腾、沉浮之势,是川中地区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
 
船山桃子龙表演。 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敏 摄
正如民间俗语:“桃子龙,各耍各,穿来穿去脊连着。”船山桃子龙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钢丝和包装压条组合成骨架,外以白色丝绸浸染粘贴,形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桃子。而桃子龙的表演主要以再现生活场景为主,包括植桃树、浇水、锄草、品桃、摘桃、献桃等。表演时,每人各拿一个“桃子”,互不相连,音乐则多是古代的打击乐和管乐曲牌。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饭后,蓬溪县文井镇便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上千盏蛴蟆灯陆续被点亮,上万的村民不约而同地举着蛴蟆灯聚集到一起,一边唱着祖辈传下来的民谣,一边向离家最近的河滩、田坝走去,将手中燃得旺旺的蛴蟆灯插进田间、河滩,喜庆元宵,祈求新年幸福安康、风调雨顺。
据了解,当地的蛴蟆节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今年,为进一步丰富“送蛴蟆”民俗文化,当地还开展了舞龙舞狮表演、千人品元宵、赶非遗集市、农产品集市、美食集市、文艺节目展演、打铁花等系列配套活动。
“以前是爷爷带我参加蛴蟆节,现在是我领着全家一起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56岁的蓬溪居民刘体训说。
此外,射洪板凳龙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的目光。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舞出“龙戏水”“龙抢宝”“龙配凤”等多套花样,赢得观者笑声掌声不断。
 
川剧吐火表演。
余味
持续传承发扬
许多市民、游客慨叹:“今年春节,遂宁年味真浓,令人回味无穷!”
年味儿是什么?遥远的记忆里,年味儿是眼花缭乱的绚丽烟花,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张灯结彩的满目喜庆,是热闹的舞龙舞狮……可这些似乎只存在于孩提时代。近年来,人们总在叹息“年味儿淡了,没有小时候热闹了。”许多儿时熟悉的民俗文化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过年似乎也变得冷清了许多。
如今,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扶持,我们欣喜地看见,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正逐步回归我们的生活,并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拥趸和继承者。
这个春节,遂宁的街头俨然成为了民俗表演的“大舞台”,一场场巡游让人们在欢快热闹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群众创之不竭的艺术才能。
“这些民俗展演真好看,希望逢年过节都能看到。”有市民表示,传统并非过时,老树亦能发新芽。
(全媒体记者 何杨)
转载请注明 “来源” : 四川农村信息网
相关信息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80号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版权所有: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蜀ICP备11018099号-1 

业务咨询电话:028-87360982

E-mail: 2235499875@qq.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四川省气象局塔楼)